林修修塔
宋开宝四年(971),南汉灭亡,宝庄严寺和寺塔随之烧毁,从此湮没了100多年。宋元祐元年(1086),净慧寺住持德超和尚延请名僧道琮来寺弘法,法席甚盛。其时,南海人林修居士(曾任凤翔郡宝鸡县主簿)与信士王衢等,与住持德超和尚和道琮和尚商议募修宝塔之事。林修好善喜施,出家资巨万以倡之,城里善信数百人响应,于是鸠式庀材,协力办事。
据《百粤掌故丛谈》记载,舍利塔毁于火后,几乎荡然无存。后有本地士绅姓林名修者,年少英俊,家境富有,平日生性豪爽,广交四方来客,敢作敢为,遇事常作出令人惊愕之举。其为人仗义,胆量过人,好打抱不平,因此甚得人气,本地恶少唯恐避之不及。
当时有位贫困书生住在附近,其妻年轻美貌,为当地官员所觊觎已久。某一天竟走上门来,威迫利诱欲行强暴。该女挣扎誓死不从,呼喊之声传于几条街之外。林修在家听到后怒发冲冠,持械而出并将其棒打。该官员恼羞成怒,召其党徒数十人围殴林修,欲置于死地。当地居民见状,大动公愤,拿起器械,组织起来纷纷加入林修一方,和官府对抗起来,混乱当中,平时一些作威作福的官员也被打死。
事情越闹越大。当时朝廷驻粤最高长官——广州郡守勃然大怒,反诬林修为叛逆,调动官兵把城墙围堵起来,欲诱捕之。
林修寡不敌众,走投无路,只好趁晚上月黑风高之际逃匿,一片已经焚毁多年的宝庄严寺的颓垣瓦砾,成了他的栖身场所。
谁知官兵在别处寻不着,也向这边走来。眼见围困的官兵越来越近,林修自知不妙,他在极度惶恐中只好不停地口念阿弥陀佛,求佛祖保佑。平时他也没有太多向佛祖表示什么的,此时也只能这样了。
正默念这际,骤然雷声隆隆,倾盆大雨飘然而至,官兵四散走开。
林修在极度无助之时,骤然得到天助,他马上明白了什么。旋即向佛祖立下誓言;“若得免死,重修此塔,以报我佛。”
大雨滂沱,月色全无。冥冥中好象一切都有助于他。他跑到珠江边,终于脱险。
刚好有外域商船正要解缆回国,林修也顾不得那么多了,只好跪拜恳求援助。船主为阿拉伯人,平时好客仗义,也素闻林修之名声,于是结为好友,把他带回国内。
万里迢迢,到达阿拉伯国。国王见林修仪表不凡,心中大悦,将其招为驸马。
林修成为巨富,衣锦还乡。广州的官宦士人百姓无不啧啧称许。
林修想起当年他走投无路时立下的誓言,乃捐资重修焚塔,以报佛恩。
由于该宝塔湮没已久,旧塔基寻觅未果。后来林修得梦,佛告以旧基,东西相去不逾四十五尺,当有九井环列,经挖掘果然应验。
塔基中央地下还挖出一口巨鼎,内藏三剑一镜和佛舍利,这些就是几百年前昙裕法师取经留下的舍利宝物!历经多少岁月的磨砺,还像是全新的一样。林修的欢欣自不待言,他知道这有如神助,得来不易,一切全在冥冥之中。
于是他虔诚地重将这些古物原封不动地藏在塔下,然后在上面重建宝塔。
这就是相传六榕寺花塔下有镇塔之宝的传说和故事。
历时11年,到宋绍圣四年(1097)宝塔落成。新塔改用砖木结构,为阁楼式塔。八角形,外观九层,内有十七层,自第一层内高八尺五寸,递减至第十六层高六尺五寸;塔八面,自第二级栏杆边起,每面宽一丈四尺三寸,递减至第九级,则宽九尺六寸五分;塔内腔自第一层宽一丈零六寸,递减至第十七层,则宽八尺五寸;塔墙自第一级厚一丈八寸,递减至第九级,则厚六尺七丈。各层内外墙壁之佛龛,供奉有贤劫千佛像和旃檀五百应真,故称:“千佛塔”。又因塔身色彩斑斓,俗称“花塔”。塔顶层还矗立着高高的塔刹,塔刹绝顶宝珠距地面二百七十尺(今为57.6米),广州越秀山海拔为70米,对比可见此塔为古代岭南高层建筑之冠。其建筑之难度,结构之巧妙,造工之精巧,至今也无与能比者。
现在看到的六榕寺花塔,就是林修在千年前奠定的。舍利宝塔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每隔数十年必重修一次,遂得保存,其塔身基本保持了宋代重建成时的风貌。元至正八年(1358),在塔内顶层中部加铸千佛铜柱,高9.14米,铜柱表面有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案。这根千佛铜柱穿出塔顶,套以三层铁铸九霄宝盘,一层双龙宝盘,顶上盖以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合铸、表面镀金的火焰宝珠,用八根铁链从八面扣紧下面的双龙宝盘,盘根铜柱贯穿了全刹构件。整个塔刹重量约为8吨。此结构为全国寺塔所罕见。明代中叶至民国时,塔上佛龛供有88个佛,惜在抗日战争时被毁。1995年,用纤维钢重新塑造供奉。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六榕寺》

作者:李仲伟,林剑纶著

索取号:B947.265.1/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