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汉代文化宝库:象岗南越王墓
广州已发现许多汉墓,仅环市中路华侨新村、淘金坑一带,就发掘汉墓400多座。秦与西汉为土坑竖穴墓,东汉前期出现券顶砖室墓,东汉后期多为砖室墓,还出现石室墓。
赵佗于汉高祖四年(前203)据岭南三郡,建南越国,都番禺,共传5世、93年,至元鼎六年(前111)为汉武帝所灭。南越的第四主、第五主合起来在位才三年,兄弟相残争位,不会建陵。那么,赵佗、二主赵胡、三主赵婴齐之陵墓如何呢?这是令人关注的事情。
同治《番禺县志》古迹略二云:“南越文王赵胡墓、明王赵婴齐墓俱在番禺县,今不可考。”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引《广州记》云:“孙权时,闻佗墓多以异宝为殉,乃发卒数千人寻掘其冢,竟不可得。次掘婴齐墓,得玉玺、金印、铜剑之属。而佗墓卒无所知者,且佗死于武帝之初,至孙权时方三百载有奇,已寻掘不可得,至今千载,益不可考。”
1983年在广州西村车辆段宿舍工地发现大型西汉前期木椁墓,墓坑长13米,宽6米,是广州所见南越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座木椁墓,但已经被盗,尚有劫余的精美玉饰,雕工精致,玉质晶莹,雕工与象岗南越王墓所出相同,推测可能是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之墓。
1983年6月,在广州市象岗发现了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胡的陵墓。象岗南越王墓是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年代最早的一座彩画石室墓,是中国汉代考古中的重大发现之一。
赵胡的陵墓构筑在象岗的腹心深处。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劈开山石深达20米,凿出平面如“凸”字形的竖穴,前端东西两侧淘洞构筑耳室。墓室与汉初流行的木砌巨大椁室做法不同,完全用红砂岩砌筑石墙。墓室依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由墓道、前室、主室、后藏室、前室的东西耳室、主室的东西两侧室共七室组成,整体平面呈“士”字形。墓室全长10.85米,最宽处12.43米,分为前后两部分,有两道石门隔开。前部为前室和东西耳室,室内高约2.1米。后部四室,室内高2.3米,各室用砂岩大石砌墙,有过道相通,过道设木门。室底铺木板。墓顶用大石板覆盖,共24块。最大的一块是前室顶盖石,长2.5米,宽2.2米,厚0.24米,有的顶盖石厚达0.5米。石缝用小石填塞,泥浆抹缝。前室的四壁、顶部及二道石门都施朱墨两色的卷云纹图案装饰。
主室中为墓主棺椁,墓主身穿玉衣。骸骨、棺椁已朽。墓主身上有九枚印章,其中,七枚为玉、石印,二枚为金印。金印中,一枚为龙纽“文帝行玺”金印,是九枚中最大的,方形,边长3.1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目前唯一见到的一枚汉代帝印。全墓共出土印章23枚,共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玻璃、漆木器、丝织品、象牙、皮甲、药材、封泥等1000余件(套),是岭南汉墓出土数量最多,收获最大的一座。象岗南越王墓,可称为岭南汉代文化宝库。其科学价值可与满城陵山汉中山靖王墓和长沙马王堆汉墓相比拟。
南越国二主的陵墓已发掘,三主的陵墓也已有个说法,唯独第一代南越国王赵佗之墓仍不知在什么地方。赵佗是长寿之君。据考证,他大约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前219~前218)赴岭南,于汉高祖四年(前203)建南越国,卒于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在位67年,到岭南长达82年。假定他20岁入越,他死时已是102岁了,汉文帝元年(前179)赵佗上书文帝称“老大身定百邑之地,东西南北数千里,带甲百万有余。”可以看出南越国很有实力,赵佗的陵墓也一定更为奢丽。
郦道元在《水经注•泿水》中说:“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岗,谓之马鞍岗……王氏《交广春秋》曰:赵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异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垄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僭,慎终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
《番禺杂记》载:“佗死,营墓数处,及葬丧车从四门出,故不知墓之所在。”
看来,赵佗早有策划,让他的陵墓不为后人所知。广州市考古所的黄淼章先生经多方分析、考证,认为赵佗的陵墓在广州越秀山。是否如此,只有待日后来证实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广州建筑》

作者:吴庆洲著

索取号:TU-092/7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