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点漫谈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我国上古时代,还没有饮茶的习惯。《诗经》:“谁谓茶苦,其甘如荠。”荼,是有甘凉味的植物。唐时,陆羽著了一本《茶经》,将荼字减了一画,便成为了今日的茶字。自从发明了茶叶作饮料后,于是,茶和盐,都属于政府的主要税收了。《唐书》称:“王涯拜司空,始变茶法,益其税以济用度。”《宋史•食货志》也说:“自唐建中时,始有茶禁,上下规利,垂二百年。至宋熙宁后,茶禁日严,被罪者众。”明洪武间,更设有茶马司,掌理中国茶交换蒙古马的事宜,前负责稽查私茶的走漏。近数百年来,茶叶已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宗物品了。
粤语称喝茶作饮茶,称吃东西作食,这是多么典雅而正确的字眼。古时以饮茶著名的,当然要算庐仝和陆羽了。庐仝有一首诗,尽量歌颂饮茶的好处。他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关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至于陆羽,那更是对茶研究有素了,他对于茶叶、炉、壶、火候、泉水,都有严格的选择。他认为庐山康王谷的水帘水,是天下第一泉。不过,我以为中国偌大的地方,陆羽一定没有全部到过,所以,这个决断,也未必正确的。但山泉总比河水好,河水总比井水好,至于近来都市里的自来水,那就“自郐以下”,不用谈了。说到饮茶的艺术,现时潮福人也保持着相当的条件,一般人称之为“工夫茶”,那真是陆羽的知己哩。
数十年前,广州还未拆城开辟马路,西关是在城外的。那时有一间茶馆名叫陶陶居,不厌麻烦,每天派人穿过城厢,到郊外白云山去,浇取山泉。一连几条担子,在木桶上,用铁链锁着,用封条封着,桶上大书特书九龙泉水。挑夫走起路来,摇动铁链,琮琤有声,招摇过市,路上都注目而视,这也是新奇广告之一。人们到该馆饮茶,如要山泉的话,就更隆重其事。先端上一个红泥小炉,取一勺水,烹至沸泡起了“蟹眼”,然后注入阳羡砂壶,让客人浇斟低饮。当时普通的茶价,不过是分二、二分四、三分六,要饮九龙泉水,却取价二毫,但有些人还认为是值得的。
北方的茶馆,真是旨在喝茶,一盘花生米,一盘干瓜子,便可以坐上半日。往时在北平,罗瘿公、黄晦闻、刘半农等一辈文艺中人,就常常以为听戏喝茶,作聊天消遣了。至于广东的茶楼,大多数不重在茶而重在点心。饮茶的人,每天早午晚三次,风雨不改,那就称得上是茶客了。
旧日婚礼,必用茶叶饼饵。《天中记》说:“凡种茶必下子,移植则不生,故聘妇必以茶为礼。”近来欧风东渐,定婚多用戒指,茶礼那种习惯,已渐就淘汰。但饼饵还是部分存在着,有些嫁女人家,就简便地在喜柬内附赠饼券呢。所谓饼饵,亦即点心。茶和点心,正是相资为用,不可分离的。
点心,是饥饿时略进饼饵之类,慰一下心情的意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案唐傪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可且点心。”宋赵崇绚《鸡肋编》也说:“宣和间,有孙卖鱼者,馆于宝箓宫道院。上至院,微觉馁。孙出怀中蒸饼云,可以点心”。宋周密《癸辛杂识》也说:“阜陵谓赵温叔曰:闻卿健啖,腾欲作小点心相请。”
往时广州的饮食肆,对于制售点心,不少擅一技之长,驰名远近的。在西堤二马路,近沙基的一角,一间简陋的茶居,名德兴楼,便以虾饺驰名。德兴楼的虾饺,不是制成现时茶楼里流行着的下巴形,而是小三角的高尖形,叫高冠饺。每碟三件,馅肉虾多肉少,尤其是皮薄而爽,绝无粘牙滞口之弊。每一蒸笼,例载三十碟,每碟售价二分四,亦即一毫三碟,整笼就是一元。二三知己,取食一蒸笼,倒是很平常的。好在饺身娇小,一啖一件,最好不过;其他点心,便视若无睹了。在拱日路,有一间味腴茶室,在横巷里,将古老大层,来作商肆的。所制的甫鱼烧卖,亦为一般茶楼所不及。体积比普通烧卖为小,但用料很精,馅肉融细而味道甘和,咀嚼起来,每颗都有着清腴的汁。人们趋之若鹜,时常座为之满。十八甫的茶香室,以娥姐粉果著名,皮薄而不腻,馅细肉甘,色香味俱佳,令人见而垂涎。在芸芸茶室中,后起之秀,有十八甫的半瓯茶室,后来迁到永汉路财政厅前,一到中午,公务员们云集。在甜点中,半瓯茶室制售一种山渣奶皮卷,甜而不腻,甘而不饱,亦颇流行一时。他如拱日路的菩萨茶室,十八甫的山茶室,室华坊的在山泉茶室等,都是以精制点心,驰誉人口的。
点心,既是饥饿时略进小食之谓,从来都是采用面点饼铒,所以别于肴馔的。近来的茶楼酒家,连蒸排骨、蒸牛肉等,也列于点心之林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12月   摘自《岭南风物与风俗传说》

作者:陈荆鸿著

索取号:I892.465/7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