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牌楼
四牌楼旧址位于今解放中路中山路口至惠福路口之一段路中。60多年前,那里称归德直街,因归德门就在大德路口处,1929年拆城建马路时改称中华中路;为了纪念1949年10月解放大军由此路进入解放广州这一历史,便于1950年改名为解放中路。
四牌楼是指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和贞烈坊这四座牌坊之总称(因广州人称牌坊为牌楼,故把牌坊所在地就俗称四牌楼,其路名反被人遗忘。)四牌楼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四座牌坊都为纪念历史上有名气之人物,以其贞忠孝烈而设立,虽有点封建意识,但当时在人们精神上不无教育之处。其中惠爱坊是为纪念自中原来粤,有惠民德政之地方长官。如秦时首任南海尉之任嚣、汉时南越王赵佗、东晋时广州刺使陶侃、唐时潮州刺史韩愈等67人而立,所以中山路也原名惠爱路;忠贤坊是为了纪念广东历代地方贤良名流,如高固、邓宓、杨孚、陈献章、伦文叙等49人而建;孝友坊为表彰孝亲爱友之人物如董正、罗威等54人而设;贞烈坊是为表旌贞节烈女如陈南妻戴氏、符凤妻玉英等55人而树。后来还有一座纪念明朝海瑞之“盛世直臣”坊(此坊1963年市人委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际总共五座,但当时人们已习惯称四牌楼,而不称“五牌楼”。
这座牌楼在历代广州各地志中都没有明确记述其建立年代。只有东莞简氏族谱中提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广东御史戴公瑾为坊于广州之通从衢 ,额曰‘孝友’,是则四坊均同时立矣”。但是,对四座牌坊有另一说是指“熙朝人瑞坊、总揆百撩坊、戊辰进士坊和乙丑进士坊”。根据岭南大学现在牌坊散件(将复原)来看,此说似乎较为有理。
几个牌坊从北到南分竖在闹市中,每座间距二、三十米不等,建筑结构也大致相同,均以石柱、石梁、石幔、石匾、石圆辘门前座等预制凿刻件叠架而成。上有盖,飞檐高翘,下为题刻横石匾额,再下则是石门。当中石门较宽高,可容中型汽车通过,两旁有对称而较矮小之侧门,只可过人力车。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城市和汽车之发展,在有四牌楼亘之大道上,发生过撞坏汽车事故,严重影响交通。便于民国36年(1947年)相继拆迁,分别移竖至越秀山南麓石阶两侧(共两座);汉民公园(今儿童公园)和康乐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内。可惜在“十年浩劫”中被作为“四旧”而遭毁损拆除。今天在中山大学内之牌坊,仅残存石块。
清代,四牌楼一带热闹繁华,熙熙攘攘。两旁店铺、档摊生意兴旺,仅卖故衣者就达六、七十家。尤其值得介绍的是“四牌楼灯市”: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各商号家家户户都悬挂琳琅满目、各式各样之彩花灯,各牌楼上也“明灯高照”。逗得满称男女老少阖家出动,商店内也顾客如云。老百姓多在这里选买到称心如意之彩灯,兴致盎然回家悬挂,以贺新春。清代曾任两广总督政声颇著者阮元,写下《羊城灯市诗》云:海鳌云凤巧玲珑,归德门前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丰年羊穗复仙灵。月能彻底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见到瀛洲双客到(当时指状元林召棠、探花罗文俊皆归里),书窗更有万灯青。清代宋蔚有《羊城竹枝词》写到:“节近元宵乐未休,买灯人到四牌楼。愿郎买得花灯后,照妾青春到白头。”由此可见四牌楼灯市盛况和灯市风情。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   摘自《越秀文博》

作者:刘文澜

索取号:K85/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