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植树
插柳之俗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唐人也有“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的相应记录。后来,江南百姓在举行踏青活动时都折些嫩柳枝条,编成柳圈或帽子戴在头上。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到“正月旦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也从一个侧面证明古人认为柳枝可以避邪。至于妇女插在鬓发上,则是以此作为装饰,表示可青春常驻。
柳条生命力强盛,因此每逢清明,不少人家将柳条插在井边,日后柳条皆可成活为大树。这种始于唐代的习俗就是成语“井井有条”的来源,也是清明植树的起源。农谚“植树造林,莫过于清明”,说明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雨绵绵,确实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造林的传统,而到近代更是发扬光大。当代植树节在公历3月12日,比清明节期早得多,但在南方其气候也大体上与清明节相近。
清明时节,人们头上戴柳条的习俗,也是因唐永徽李治所为而流传。据说,李治在渭水岸边举行祓禊,把柳枝绕成圆形环分送群臣,说是可以驱邪。而从《荆楚岁时记》所载得知,柳枝是插在檐前和门户上的。后人将柳枝插戴到头上,想必是对李治的送柳行为较为认可,随后便逐渐流行开来。后世都因此认为插戴柳可以辟邪,于是变成了俗例。此外,“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亲友之间的难分难离、恋恋不舍的心境。杨柳是春天的标志,故在春天中摇曳生姿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这也是“戴柳”蕴含祈求“春常在”意思的缘由。
广东人有清明“插柳”的习惯。广东很多地方都传说清明前冥王所放出的鬼会漫游入屋滋扰生灵。百姓于是纷纷以柳枝插在门口,各方鬼魅于是便不敢贸然进门。有的人则在扫墓时,将柳条带回家插在家门,象征把已故亲人引领回来。此外,老广州人在清明前的四五天,就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门口插上一枝柳枝以避野鬼,清明后一周拔去。东莞人在清明节前一日,各家各户必把柳枝(带叶)插于门首。当地人相传清明前后阴间鬼门大开,任鬼自由出入漫游觅食,肆无忌惮。后来,东莞人为防野鬼入屋作怪害人,遂把杨柳枝插于门首,鬼见有杨柳就不敢进屋。在东莞各镇,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广东梅州客家人,清明日在门口插青,吃清明饭。清乾隆《嘉应州志》载“清明日,挂柳于门,妇女儿童戴于首”。
明嘉靖《香山县志》和清同治《香山县志》都有“清明戴柳上坟”的记载,如“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铲草,亦曰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孙宗盛者堆如积雪。或曰送灯,亦曰拜山”等等。据中山一些老者传言,旧历三月初一地狱吏将鬼门关误开,把孤魂野鬼放了出来。它们走至阳间,见门就入,以索阳气人魂,或称借尸还魂。而若在家门口窗口插上杨柳枝,则可拒孤魂野鬼于宅外,自然便可避邪避凶。所以,逢到清明时节均在家门窗口插上杨柳枝可以拒孤魂野鬼于外。
关于清明插柳的习俗,清朝南海有宦室妇赋诗《寒食效行》云“郊原极目影苍苍,二月熏风扫野塘。蝦菜船归争市闹,鸡豚社起赛神忙。墙低柳叶偷双眼,港曲桃花露半妆。荒冢累累无姓氏,断魂芳草夕阳黄”(清范端昂撰《粤中见闻》)。广州的旧俗是在清明前四五天,在家中祖宗牌位前和在门口插上一枝柳枝以避野鬼,清明一周后拔除。清明时节,广州马路上有不少做柳枝生意的人。各处横街窄巷每户门口插了柳枝,绿柳成荫,成为当地清明一景。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4月   摘自《岭表寻春》

作者:凌远清著

索取号:K892.1/34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