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仙观 古代广州谷神庙
中国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史,崇尚谷神的风俗十分普遍,广州五仙观就是广府地道的谷神庙。据《广东新语•神语》云“春秋粤人祈谷”。春天播种要祭祀,秋天丰收也祭祀,因此广州的五仙又被称为“谷仙”和“谷神”。从北宋时期起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传统的五仙观就是谷神庙,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仙观的兴建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
明清时期,五仙观规模相当宏大壮丽,殿堂多达十数处。原有照壁、牌坊、山门、中殿、后殿,两侧还有东西斋、三元殿、廊庑等。现在照壁、牌坊、中殿、三元殿和廊庑已荡然无存,仅有仪门、后殿、东斋、西斋和“岭南第一楼”等部分旧建筑。
五仙观的仪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青砖石脚。石门额上“五仙古观”大字是清同治十年 (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手书。仪门还保存有一对用漱珠岗火山岩刻制的石麒麟①,这是国内十分罕见的珍贵文物。
后殿是供奉五仙的地方,里面摆放着一尊巨大的五仙石像。关于五仙石像,屈大均有过这样的描述:“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少者居中,持粳稻;老者居左右,持黍稷,皆古衣冠。像下有石羊五,有蹲者、立者,有角形微弯势若牴触者。大小相交,毛质斑驳,观者一一摩挲,手迹莹然……”殿的正桁上刻有“大明嘉靖十六年十一月拾贰”等字。表明1537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极可能是新的“五仙雕像”落成时间。现在人们看到的是2009年的仿古作品。
仪门东边有跨栏水池,内有十块长宽约4米的天然红砂岩石,这是一块罕见的原生石,即旧羊城八景“穗石洞天”中的“穗石”。近前仔细观看,“仙人拇迹”在石面凹处,形似大足印。
“五羊衔谷”的文化内涵
黄淼章、杨冠丰先生对“五羊衔谷”的文化内涵曾有独到的解读。他们认为:五羊衔谷的“谷”特指山谷,“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山谷之“谷”指“两山或两块高地中间的狭长而有出口的地带”,和谷的形状一样都似女性生殖器,谷为阴。老子在《道德经》有“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的表述。其中的“谷”“牝之门”指女性生殖器。谷为阴,果实累累的“穗”犹如母生子般地生、养着万事万物。“羊”为“阳”,“谷”为“阴”,“五羊衔谷”神话是五行阴阳学说的神话表达形式,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参合(和)观念的一种含义深刻的艺术意象。
有读者对上述解读也许会认为有附会的成分,但秦汉后的大量历史资料又提供了佐证。赵佗的《报文帝书》曰:
高后自临用事,近细士,信谗臣,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处辟,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藩、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
吕氏“予牡,毋予牝“,禁运母羊种畜给南越的经济封关政策,引起赵佗不满,这是赵佗再度割据称王的主要原因。“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说明羊必须从中原引入,是祭祀祖先不可或缺的祭品。
此外历史记载,秦统一岭南时期,南下守关的大量秦军为单身,造成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失调,无女安不了家,赵佗上书求女子三万人做随军家属,“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派了一万五千女子来岭南,而其他不足则与粤人通婚,开创了和辑百越、汉越融合的历史。社会与生产的发展必须是阴阳平衡(和谐)。岭南先民的繁荣、生息需要“阴”,需要“谷神”——人、谷、畜种。“五羊衔谷”神话承载了广府进入文明时期先民的这一愿望,承载了广府进入文明时期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融合的历史信使。
①麒麟,是仁慈祥和的象征,瑞兽,是祥瑞之兽、吉祥神兽,寓意太平、长寿。

文献资料来源:2013年10月   摘自《广府平安习俗》

作者:吴智文,曾俊良,黄银安著

索取号:K892.465.1/8

本馆校对:刘彤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