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安期采药
郑仙祠,位于小北路郑仙祠道。是一座道教的庙宇,供奉郑仙。
传说,隋朝一名使臣郑安期,奉皇命去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年复一年,走遍天南地北,还未找到,最后,来到南粤的“白云山”,终于见到一片世间罕见的仙药“九节菖蒲”。“既有那么多仙药,何不自己也尝一口呢?虽然不望成仙,也可以百病祛除呢。”在这一欲念之下,他摘了一株来吃,可是药到口中,却把地上成片吃个清光。他不觉惊慌起来,不知所措。“怎么办?如何回朝复命?”……思前想后,感到罪责难逃,面对悬崖,仰天长叹,遂纵身跳下,欲以死了结。但当他落崖时,忽觉身轻如燕,飞快地向远方疾驰。他没有死,却已超脱凡胎成仙。此后,这道悬崖,被后世人称为“郑仙舍身崖”。这一带又被称为“蒲涧濂泉”而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郑安期成仙,很快为人们所知,其消息也布及广州城。在观音山南麓,有一座古刹“三元宫”,其时不少人欲把郑仙接回“三元宫”受香火,但由于郑安期过去非佛门弟子,而且按佛门规矩“师门九步级”的戒律,虽是佛家,也得分先后,故郑仙不能入“三元宫”,其后,郑仙被小北人接入十八洞测一庙中,这就是“郑仙祠”。
郑仙祠门前,当时还植下木棉树两株。数年后,树高十丈,两人合抱不住。其时,适逢灾祸,附近不少居民得病身亡,求仙者,纷纷来祠进香,惟望郑仙庇佑。参拜一番后,大家走到木棉树下,刮下少许树皮为药。果然十分灵验,凡服下此药,患者病情得以好转,郑仙从此也远近闻名。
有那么一回事:一个从远道而来的花花公子,在家仆的簇拥下,前往郑仙祠上香,几经艰难曲折才寻到目的地。回家之后,凡遇到亲朋戚友提及此事,总是诉苦不已,说:“去那个地方(指郑仙祠)真辛苦,行到脚都跛。左转右拐,头都晕,好似钻山洞一样。”自此,郑仙祠东边出现一条“十八洞”,祠前对面一条为“十九洞”的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又有那么一回事:随着郑仙祠的兴旺,每日各路人群川流不息。一天,在人流中,来了两个外地的壮汉。此二人,非是虔诚的信徒,只不过到祠游览一下。当看到门前高大的木棉树,就左看右望,先是赞叹,后来心生贪念。于是寻找机会,竟合力把一棵砍到。并设法把它拉了出去。但想不到,就在他们投宿的当晚,两人不病而死。消息张扬开来,一传十,十传百,众说纷纭,讲得神乎其神:有的说他们“得罪了郑仙,遭到严厉的惩罚”,也有的说他们“破坏了仙气,落得应有的下场”……
从此,信奉郑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11月   摘自《越秀荟萃(四)---越秀民间传说》

作者:黄裕就搜集整理;陈卓宁主编

索取号:K296.51/95/4

本馆校对:刘彤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