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赵佗

    说起广府文化,我们不能不说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他虽然不是生于岭南,但却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岭南,献给了广州,他开创了岭南文化,他是广府文化的奠基人,他建立的南越古都就是广州城市中心区——越秀。他就是南越王赵佗。
    赵佗(?—前137年),河北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人。是秦汉时期岭南进入文明、建立南越国与广州建城的代表人物,他和辑百越、两度归汉,最早谱写了华夏一统“和而不同”的文明史,毛泽东说他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大将任嚣为主将、赵佗为辅将的数十万军队进取岭南,并在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其中南海郡治为番禺,任嚣为郡尉,下辖4县。赵佗任龙川县令。秦朝灭亡后,赵佗派军队攻占了桂林、象郡,统一了岭南,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号南越武王,从而为存在93年的南越国奠下基石。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派陆贾前往南越国游说,劝赵佗归化中央政权。赵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称号,并向朝廷称臣奉贡。此后,中原地区的铁器等生产资源及技术源源不断引入南越国,推动了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的进步。汉高祖死后,赵佗与吕后当政的汉朝中央政权关系一度紧张,他自称南越武帝,向汉朝举兵发难。汉文帝即位后,继续对南越国实施怀柔政策,赵佗也主动撤销帝号,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修好始昔,维护了岭南的社会稳定。他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下历史伟业,成为一代伟人。从任嚣、赵佗开始,岭南有了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堡和文字,发展冶铁业,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历史上许多赞颂赵佗的诗篇,表明了人民对他的崇敬和怀念。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赵佗去世,享年约一百余岁。赵佗死后,其后代续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公元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
    赵佗在开发边疆、传播文明方面,是引导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氏族社会迅速走向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伟大政治家。在民族政策上,赵佗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提倡汉越通婚,尊重越人风俗,促进融合和社会和睦发展。一个民族与一个民族通婚,是和睦民族关系,增进民族间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赵氏政权对这一条颇为重视。赵王室从自身做起,带头与越人通婚。例如明王赵婴齐就娶越女为妻,生子建德,封为高昌侯。丞相吕嘉连相三王,其宗族中“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甚至还与远离番禺的苍梧王赵光联婚。因此,汉、越民间通婚就更加普遍了。南越政权能平安立国九十余年,想来汉、越通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个事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汉、越两个民族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在经济上,推广使用铁农具和耕牛,改变以前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发展水稻、水果和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造船业,并发展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他还出动官兵助民凿井,修渠灌田,推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赵佗不仅创建了龙川佗城,还在番禺(今广州越秀)建筑了“周十里”的“赵佗城”,奠定了早期广州城的格局和规模。从大量的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说明,南越国是岭南文明的奠基时期。
    在文化上,首先是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说:“广东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发现不少汉字。百越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汉式舞。还有编钟、铜乐器和各式饰画、壁画等。赵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视“以诗书而化国俗”,注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利用中原先进的文化和伦理道德教化、诱导越人,教育他们赡养老弱、废除群婚。还利用行政手段推广汉字和汉语,教育越人“习汉字,学礼仪”,从而使“蛮夷渐见礼化”。迅速推动岭南地区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赵佗的《报文帝书》,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岭南的最早文献,是赵佗的代表作,是岭南进入文明的标志,反映了岭南进入文明初期的历史信息,是岭南文化的“生命基因”,是第一篇描述秦末汉初广州建城初期羊与广州之间关系的文章,是赵佗脱离汉朝、汉高祖建立起来的西汉和南越的友好关系陷于破裂的原因,也是解读广州神话“五羊衔谷”仙人为何是骑羊而来的缘由,也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广州城市历史文化的根与魂。由此可见,秦统一岭南后南越建国、广州建城初期,是汉越文化融合的初期,赵佗奠定了基调,为岭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岭南历史文化第一人赵佗,是岭南粤文化开山之祖,岭南步入文明、广州建城、广州建都的文化符号,祥和文化先行者。与赵佗第一批南下的商贾与后裔,是岭南商业文明的发端,是广州获得“千年商都”的起源。赵佗作为岭南的第一批开拓者,是一个推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杰出政治家,以无可置疑的历史地位,载入了历史史册,他是那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一个时代的伟人。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