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楼,又闻新年钟声
大钟楼,又闻新年钟声
每年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广州人与天下所有的人一样,翘首盼望新年的钟声。嘀哒,嘀哒,倒计时一进入0时0分0秒,大钟叮叮当当响起,刚才还屏息静待的夜晚,猛爆出满城的欢呼,满城的飞花,满城的歌声,握手、拥抱、跳跃,广州变成欢乐的海洋。
在广州,有资格为全城人做新年报时的大钟为数不多,其中一个是珠江边的广州海关大楼的钟。正因为它的存在,这幢大楼被俗称为“大钟楼”。这个钟,是全国仅有的3个旧海关钟楼最古老的一个(其次为上海、武汉),也算得上“中国之最”了。
白蚁、大火无法摧毁海关楼
粤海关原建于1860年,是两层简陋的楼,10月1日开张,这时已是第二次鸦片战争。1872年,楼房因被白蚁蛀蚀改建;但到1899年又遭火灾毁坏重建;民国元年12月9日再遭大火,楼层严重受损已难修补,1913年决定重建,政府预算为30万两白银。为扩大地皮,先后买了4间馆店,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 迪克设计,它的图样是依照西方新古典建筑(1925年4月,大楼照片曾送美国建筑技术赛会陈列),工程由华昌工程公司承建。
1914年3月28日,星期六,大钟楼奠基典礼举行。那天,民政长李开侁,海关监督宋寿征、镇守使龙觐光等政要大员都来了。李开侁是“最高民政首脑”,由他安放基石,基石上刻了以下题词:“此石系由粤海关监督宋寿征、广东民政长李开侁、粤海关税务司梅乐和会同安放,中华民国三年三月廿八日”。由中英文铭刻,安放在紧靠进口处前面的西边。据记载,仪式进行得轻松愉快。政要们“发表简短的讲话和某些歌之词”(原文如此——编者按),“然后供给了一些饮料和食物”(摘自1914年3月30日粤海关税务司呈总税务司第9317号文),由于重建大楼,海关暂行到河南原厘金局。
这幢高31米大楼的主要材料全部由英国进口,高大的石阶,廊柱、山花武门廊,构图严谨,气势雄伟,但当1916年6月25日完工之时,不少人都认为,最引人的是顶层13米高的钟楼。
钟声,带来民国情调
62平方米的钟楼分为两层,上为机房,下为钟房,安装了英国上一年才出口的铜钟。钟楼处装上4个钟面,每面直径为2.45米,内外3圈,外圈分60格,中圈用罗马数字Ⅰ-XⅡ(1-12),内圈为双六角重瓣图案,字母、线条、图案均为黑色,钟底镶白磁玻璃,透光不透明,钟百黑白相映,昼夜光亮清晰。在钟房里面,是5个不同音色的铜钟两大三小,一奏起来,低的浑然回响,高的清脆悦耳,高低错落,坦然有序,让人听起来感到庄严、神圣。原来,它的音乐采用国际流行的报时乐曲——英国议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西敏寺)大钟的乐曲为报时乐曲。那时,广东城不大,珠江两岸都是小平房,所以,海关大钟一响,那高高低低音响构成的异国旋律飘荡在珠江河面时,给多年生活在本土的羊城居民,带来一股闻所未闻的异国情调,许多人会不由自主仰头张望。可以推想,无数广州人是从那大钟里第一次听到外国音乐。那声音,最远可飘到南石头,也就是说,每天起码有几万人次都在聆听。久而久之,钟声像有一种无形的权威,以至漂泊在珠江上的外国商船以钟声作为报关和课税的计时标准,珠江疍家们也以钟声作为作息的标准。1948年,粤海关把报时的乐声接到长堤广州电信局,随着电波传向更远。就这样,大钟声伴着广州人,风风雨雨过了半个世纪。
“哑”钟重获新声
然而,就在跨入第50年时,“文化大革命”的狂飙席卷而来,人们不能容忍让“资产阶级的乐曲”在社会主义中国传扬,于时进行大手术:钟面改成流行的红五星(后因挡住了字母又改回白色);罗马字是天主教的,改回阿拉伯数字;钟面玻璃砸破了,改为普通玻璃;报时音乐开始改为“东方红”,后来有人嫌乐钟奏出的声响有一股宗教味,干脆就取消了,从此,大钟楼的钟,一哑就十多年。
“文化革命”之后,许多人都怀念这个大钟,海外人士更把它作为“乡音”。1978年,广州海关邀请上海师傅前来“体检”。
上海派来中国钟厂的技术人员在会诊之后,认为大钟机械功能良好,“内脏”可以复原。于是,根据广州海关提供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复原钟的设计,特别是对散失机件的重新制作。广州海军4801厂也派来支援力量,钟面用12毫米厚的钢板风焊割制成,每块重500公斤,四面共重2000公斤。广州日用玻璃工业联合公司,采用深圳蛇口浮珐玻璃来做钟面玻璃,这是一种新技术,白天发白,晚上透光,18个灯泡把钟面照得晶莹透光。钟面字形全部恢复原样,报时乐曲也恢复原来的乐曲。
一个大钟,见证历史的变幻沧桑,回响着古老羊城与时共进的脚步声。

文献资料来源:2004年   摘自《羊城后视镜》

作者:吴绿星,杨柳著

索取号:K296.51/7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