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宫与葛洪、鲍姑的故事
三元宫位于越秀山南麓应元路清泉街,是广州现存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是东晋时期南海太守鲍靓始建。由于院址在越秀山麓,当时称越岗院,唐代改名悟性寺,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时始称三元宫。据《重修头门三元殿碑记》载:三元宫最盛时期建有近十座大殿,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今三元宫座北向南,依山而建,现存山门、三元殿,拜廊东西的钟鼓楼、大殿后的老君殿、客堂、斋堂、旧祖堂、吕祖殿、钵堂、新祖堂和鲍姑殿等,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
三元宫作为道教的道场,其主殿供奉的是尧、舜、禹三元大帝。道教称天、地、水为三元。其中尧帝为天宫主天;舜帝为地宫主地;禹帝为水宫主水。
老君殿供奉的是太上老君,即老子。老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主要著作《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朴素的辩正法思想。后来道教奉为主要经典,称为《道德真经》,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后世哲学家和学者影响很大。到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定型为道教,张角创立太平道与五斗道同为早期的两大派别开始,老子被老君殿供奉塑像并根据他骑青牛西出函谷关传道的典故,而在塑像旁塑立一只青牛。
吕祖殿是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塑像。吕洞宾历史上实有其人,名岩,号纯阳子,故又称其为吕纯阳。他是唐末著名道士,因累试不中,深感失望而浪迹江湖,寄情山水,研讨道家学说,在游历途中被八仙之一汉钟离所赏识,赠以丹诀,曾一度隐居终南山中修道练丹,后又游历各地。他放荡形骸,不拘小节。他一生充满传奇,相传在江淮斩蛟,在岳阳弄鹤,客店长醉不醒,又到广东超度何仙姑升仙等。他是八仙中最浪漫,传说最多的一位,被道教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称吕祖。过去广州人十分崇敬吕祖,除三元宫建有吕祖殿供奉外,在今海珠区五凤村东漱珠岗上还有一座规模颇大的纯阳观。
与三元宫关系密切的传奇人物有鲍靓、葛洪、鲍姑等。他们在广州历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在民间有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州人民的怀念。他们在广州、广东的传奇传说至今尚流传于民间。
葛洪(283-363年)字雅川,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共祖父曾任三国时期吴国大鸿胪、辅吴将军等高官要职,其父为吴国太守,司马氏统一三国建立晋朝后,改投晋朝,官至大都督。葛洪父母早丧,家道中落。他聪明过人,从小受书香世家熏陶,又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文武双全,立志重振家风光宗耀祖,因而投笔从戒,参加镇压农民起义,因战功赫赫,被封为伏波将军,赐关中侯。然而,他毕竟是书生出身,饱读诗书,又喜好神仙养气,练丹之术,又对时局深感失望,因而辞官向当时著名道士郑隐学习练丹之术。后来又南下岭南番禺,拜南海太守鲍靓为师,并与其女鲍姑结婚,婚后两夫妇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共同研究丹术和医道,为广州人民治病,后来携妻往罗浮山,隐居朱明洞。丹术医道均有大成,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有关道家、练丹、医术的名著。其中《抱朴子•内经》整理并阐述前代流传的神仙方术理论,丰富了道教的神仙思想。
葛洪是练丹家,实是我国古代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化学家。他练丹一般使用丹砂、雄黄、铅丹、硝石、矾石、云母等做原料,以“丹砂化汞”原理(汉代魏伯扬发现),在煅炼丹砂的实验时发现“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亦即硫化汞的化学作用的可逆性。还发现“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即道家所称之黄丹(即今之四氧化三铅)。又发现“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即道家称之“点石成金”的“法术”。后来他还炼制出金黄色的炼丹家称之为“金丹”的铜汞砷混合物。他在炼丹技术上最大的成就是以硫黄、丹砂、锡等矿石,炼制出“金液”,即金黄色的硫化高锡之悬浮物
葛洪在炼丹过程中所应用和发展的化学反应之原理和方法,在中外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葛洪和其妻子鲍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医学上,是名副其实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阅读了前代几乎所有医书和药典,采集药草药石,行医济世,至今在罗浮山上还遗存他当年洗药的洗药池。他对瘟病沙虱闰病病理的研究达到很高的水平,对流行病、寄生虫病及临床医学的研究成果,对后代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鲍姑,生卒年月不祥,魏晋时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名潜光,从小深受道教的影响,并在其父的教导和影响下学习炼丹术和医术,均有很高的造诣。在传说中她是一位传奇女性。葛洪辞官学道,研究炼丹之术,他慕鲍靓之名,从江苏南来拜鲍靓为师,学习炼丹和医术。他学识广博,多才多艺,又有仙风道骨之貌,因而深得鲍靓的赏识,不但倾尽所能,深加指导,而且将爱女鲍姑许配给他。他虽然年近不惑,但尚末娶妻,鲍姑年方十八,清丽脱俗,外秀慧中又有道家风范,因此欣然应允,与鲍姑结为夫妇。婚后,夫妇两人在鲍靓的指导下共同研究炼丹术和医术。
鲍姑在医术上最擅长针灸和艾灸。相传,她采集越秀山和白云山上的红药艾,晒干制成艾绒再制成艾条或艾柱,在病者身上选好穴位,在穴位的皮肤上熏灼,治疗各种疾病,经她治疗的人大多药到病除,恢复健康。为了采集红艾她的足迹几乎踏遍了越秀山和白云山的每一处悬崖幽谷。她还在三元宫内开凿了一口称作虱龙井的井泉,用此泉的水煮药为百姓治病,药效非常灵验。相传当时广州曾发生严重的瘟疫,鲍姑和葛洪就是用此井之水配药分发给患病百姓,将瘟疫驱除,造福羊城人民。鲍姑被人称做“仙姑”和“女仙”,为了纪念她人们把虱龙井称作鲍姑井,还在三元宫内建了一座鲍姑仙姑殿,今井已堙没,殿堂仍在,供游人凭吊。应元路之清泉街是鲍仙姑井仙迹的佐证。
鲍姑一生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广东度过的。尤其是在广州居住时间较长。她婚后随葛洪迁居到南粤名山——罗浮山作为得力助手,帮助丈夫炼丹、著述、为人医病。期间,她与葛洪曾到西樵山炼丹制药并选择今南海丹灶镇仙岗乡作为时间较长的居住和炼丹制药之处,并为南海人民治病。今之丹灶和仙岗之名就是为纪念他们而命名的。

文献资料来源:2004年   摘自《广州旅游景点与传说》

作者:刘君里主编

索取号:K928.706.53/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