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 -- 狮头彩扎
也许不少人会问:什么叫彩扎?彩扎是以竹篾、纱纸、纱绸等为原料,经过扎篾、扑纸、上色、写画、装嵌等工艺,扎作成狮、龙等动物造型及彩灯的传统民间手工艺。舞狮的狮头就是传统的彩扎工艺品,所以,哪里舞狮兴旺的,那里的狮头彩扎业就发达。
广州彩扎业从明代就有了。清代以来,大新路就成了彩扎行业集中经营的地方,专门制作狮头、龙头等,至20世纪40年代,广州彩扎业已形成一定规模生产,其中叫得最响的老牌子是“金声”。1956年,生产经营狮鼓的金声、先声、祈声、全声、德声与添丁财、富裕贵、海记、迪记、安记等经营彩扎工艺品及鼓乐道具的店号组成中娱乐器生产合作社,后来,中娱厂就以“金声”作了注册商标,近年中娱厂每年都有六七万狮头供应市场,最多时达8万只。还大批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菲律宾等国及东南亚、南美洲、欧洲等地区,同时大批出口到我国港澳台地区。广州的彩扎“金声”牌成为国际名牌。
广州彩扎业包括狮、龙、凤、麒麟、貔貅、鱼、虾、蟹及彩灯等品种,占很大比例的是彩扎狮头、按其色彩造型可分为金狮、彩狮、张飞狮、关公狮、虎斑狮、马装狮、佛装狮、鹤装师、麒麟狮等10多种,每一种都有许多变化及型号规格,从巴掌大小的微型狮到一两米直径的巨型狮,各种各样的款式都有。
20世纪40至70年代,广州彩扎业的名艺人邓松、吴玉麒是首屈一指的艺师。老艺人邓松被称为“狮王”,他与廖珠、陈钊3人在1960年被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授予“艺人”称号。邓松还首创“象生狮子”,一改传统的“青鼻铁角牙刷须”形象,外形酷似真狮。
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中娱鼓乐厂是广州彩扎业的支柱企业,厂内的支柱好手张志森老师傅成了广州彩扎行业的“培训校长”,现在广州生产经营彩扎工艺品的有上千人,九成的彩扎人都是从厂里出来的,大部分经他手培训。可惜,2008年中娱鼓乐厂倒闭,技术人员全部遣散。
如今,在同福路经营彩扎的艺人关根可称同行中年纪最大者,关根已经超过90岁,从爷爷那一辈起,关家就从事醒狮、灯笼扎作。关根自小就跟父亲学习扎狮头。其父亲在同福路开了一间名叫木百记醒狮扎作小店,小关根每天用特制的工具制作狮头模型,然后就是扑砂纸、上色、过光油,最后就是贴狮毛狮须和照妖镜。直至20世纪50年代,醒狮扎作店归公。改革开放后,关家又在现在居住的小屋里开了一间制作狮头的家庭式小作坊,名字还是叫木百记醒狮扎作。这么多年来,关根始终没有离开他居住的老屋。每年过节。区街等地开灯会,他都会拿出制作的宫灯展出。近几年来,关根扎作的狮头、宫灯还销往台湾、香港等地。他说,扎作要做到自己不能动为止。
在大新路经营的金声醒狮用品店的老板钟家宝已经是彩扎第五代传人了。清末,钟氏太公钟柳镇在老家东莞开设醒狮作坊。20世纪30年代,钟氏第三代开始,钟家就搬到广州大新路开设金声醒狮用品店。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大新路上有二三十家醒狮用品店,其中钟氏家族经营的就有六七家。时至今日,经营“金声”的钟氏第五代当家人钟家宝四五十岁左右。他13岁学扎狮技艺,独立开店后,注重工艺更新,进口原料创制金银珠片狮、白毛狮、镭射狮、幻彩狮等,深受海内外醒狮队的欢迎,生意兴盛。更可喜的是,钟氏扎作后继有人。
彩扎四大工序是:扎、扑、写、装。
扎是第一道工序。按艺术造型拟好大样,用竹片、篾条和铁钱搭架。传统的狮头用竹篾编扎好骨架。
扑是第二道工序,用砂纸、布、绸等绑在扎好的狮头架上,并扫满糨糊,叫“扑纱”。
写与画是第三道工序,这是一项至关重要工序。能工巧匠靠一支画笔,把狮头、龙头等画出色彩神韵,如传统斑纹有“如意纹”、“太极纹”、“螺旋纹”等,狮头有“二龙争珠”、“五福临门”、“飞鱼鹰角”等等款式。着色彩绘要注意色彩强烈对比,多以黑白、红绿、金银等颜色相配。
最后一道工序是装饰,就是上光油防水保鲜艳,还有装眼睛、胡须、眉毛和唇毛,贴额头镜,装真丝绒珠等。装饰环节中,光上须一项,以往单一用马尾,现已发展到用兔、羊、牦牛、人造毛等,丰富了表现形式,还装以电灯、贴上反光胶片,狮头里面还装上弹簧机关,让狮子能眨眼。
每年的广州彩扎还有大量的其他造型,如龙、麒麟、鳌鱼、彩灯等。只可惜人们往往赞叹那些美妙多姿和神勇威猛的狮头及龙头,却少有人想起广州这些坚守传统彩扎手工业的创造者和生产者。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7月   摘自《俗话广州》

作者:曾应枫著

索取号:K296.51/4-2[2]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