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舞
龙,是华厦文化的肇端,象征着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向上精神,也是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精神标志。龙在人民生活中被认为是祥瑞之物,民间常以“龙凤吉祥”表现福至祥臻的民俗心理,并概括出许多成语或俗语,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乘龙快婿等等,是如意吉祥的象征,成为艺术形象的代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龙舞,是民间较普遍的表演形式。相传战国时,楚国有个巫师名叫鬼谷子,有一次见到老龙王,说:“我合指算过,近日必下暴雨,城内36点,城外48点。”老龙王听了很不高兴,心想,我才是司风管雨的金角老龙王,你鬼谷子凭什么道破我的天机?于是心中不服,便故意打破鬼谷子所算,使城内下雨48点,城外下雨36点,龙王这一赌气,造成城内大水成灾,淹死老百姓。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惩罚老龙王,老龙王深知有罪,只好许诺每年新春到凡间逐家登门向百姓谢罪,保证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民间根据这个传说,便创造出各种龙舞的表演形式。宋人关自牧《梦梁录》记:“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
龙舞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尤其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尤为突出,不但有用纸、布、木、蕉叶、稻草扎制成龙,更有不需要的任何道具,只用人来搭成龙形的人龙。较有代表性的龙舞有新会潮莲的舞沙龙、中山以及澳门的舞醉龙、鹤山舞火龙、佛山南庄舞蕉叶龙、肇庆舞金龙、番禺沙湾舞戆龙、佛山城区舞彩龙、三节木龙、草火龙,还有顺德杏坛镇光华村的人龙舞,还有行业产品特色的伞龙、塑料编织布龙、鲜花龙、单车龙、板凳龙等。
龙舞的表演程式,大体上有“扣龙柱”、“绕龙柱”、“跳龙门”、“穿龙门”、“走梅花桩”、“单、双金钱”、“反脊”、“跳龙”、“戏珠”、“盘龙”、“等等数十种,多以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锣鼓伴奏,以表现龙的灵活多变和气势磅礴的精神面貌。
舞龙习俗多是源于文化丰收、节日喜庆,驱邪纳福;番禺沙湾舞戆龙原是三月初三龙北帝诞为北帝出游开路的项目,佛山的飞龙(又称三节木龙),是四月初八舞龙求雨的仪式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专为游神或求雨舞龙的习俗已改变,舞龙已成为民间节日喜庆活动常用的形式。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9月   摘自《珠江三角洲广府民俗》

作者:余婉韶著

索取号:K892.46/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