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元路:古井不语 书院深深
应元路在越秀山南麓,东起越秀山体育场东门,西至解放北路。这条不长的道路与东风路拥抱着中山纪念堂和广东省府大院。
越秀山麓一带文化气息亘古至今,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市立第二中学便都在越秀山麓。
岭南著名书院学海堂旧址上诞生了广州市立第一中学。1824年两广总督阮元在越秀山麓创办的学海堂成为广东最高学府,人才荟萃。以后广州陆续有不少书院和学堂参照学海堂兴办,越秀山麓的菊坡精舍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从粤秀、越华、羊城三所著名书院就读的学生中选拔人才再深造培养。
应元路得名于应元宫和应元书院。清初平南王尚可喜领兵南下平定广东,他的儿子尚之信在越秀山麓建造应元宫,作为姬妾的梳妆楼。平南王后来介入“三藩之乱”,清廷平息后,应元宫先后被辟为佛寺和道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遭毁。
同治年间,三元宫原址上建起了应元书院,规定举人才能入学。1871年,该院书生梁耀枢还高中状元。民国时,当局在废弃的应元书院旧址上建了执信中学,以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朱执信。李大钊、蔡元培、廖仲恺等曾担任执信中学的校董。执信中学迁址执信路后,原来校址成为今天广州市二中校园的一部分。
在应元路上,有一眼古井,名越王井,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己有2000多年历史。古代广州因多受海潮影响,地下水质较差,大部分卤咸。明武宗正德年间,学士黄谏写《广州水记》时,将广州城内的泉、井、涧的水质分为十等,云:广州城内的九眼井为最佳。越王井水质优良,因此历代广州封建统治者垄断了该井的使用,不准百姓使用。五代时南汉王刘龚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享。至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现越王井九孔井盖残石尚存,井身全部是石砌,直径2.1米。因井底淤积,深仅7米。其旁有“九眼古井”石碑,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资料来源:2007年   摘自《典藏岭南》

作者:景小华著

索取号:K926.51/27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