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贤路汪氏名人
玉峰双秀;珠树三英。
这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考试放榜后在豪贤街(今越秀区豪贤路)汪家大宅贴出的门联。此因是年汪家两代三人同时高中,故主人自豪地书此门联。
豪贤街历史上名人众多。明末黎遂球是抗清爱国诗人,街名因他而由“濠弦”改为“豪贤”(此故事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一集已有记述)。至清代,豪贤街的汪氏随山馆颇有影响,汪家几代学者均留名于地方文献。到民国初期,则以汪兆镛、汪兆铭两兄弟最引人注目,而出生于汪氏随山馆的朱执信,更是名留青史(见《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受人景仰。
豪贤街汪氏最早从浙江山阴(今绍兴)来广东的是汪炌(1756—1832),他著有《史亿》一卷。他的长子汪云(1786—1844)是道光二年(1822)举人,后来先后任浙江遂昌县学训导、妙高书院掌教,著有《周易述义》及诗集《枕上草》。汪云二弟汪鼎(1791—1854)先后在广东顺德、清远、南澳等官衙任幕佐。山阴人任幕佐(俗称官府师爷),天下闻名,汪鼎可说是继承了老家的遗风。他还著有《雨非庵笔记》。
汪云的第四子汪琡(1824—1897),字玉叔,号竺生,著有《省斋诗存》。他与汪鼎次子汪瑔于咸丰年间入籍番禺,居于豪贤街(时属番禺县)。汪瑔(1828—1891),字玉泉,曾任两广总督幕僚。其成就在于文学,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粤东三家”,名学者张维屏、陈澧等都称赞他的诗品与人品。他的书斋名“随山馆”,著有《随山馆全书》。
位于豪贤街的汪氏随山馆闻名远近,汪玉泉不但教出卓有成就的侄儿汪兆镛、汪兆铭等,其儿女亦才华横溢。汪玉泉的儿子汪兆铨(1859—1928),擅诗词,兼精医术,中举后官至广东海阳县教谕,著有《惺默斋诗》、《苌楚轩词》等诗词集。汪玉泉的爱女汪若昭颇有才识,入赘其门的女婿朱启连也是颇有才气的学者。朱启连(棣坨)学识渊博,对古琴尤有造诣。他们的儿子朱执信是孙中山革命的得力助手,其事迹在《广州越秀古街巷》第三集已有记述,这里不再提及。
汪玉叔有四个儿子:兆镛、兆鋐、兆钧、兆铭,以长子兆镛、四子兆铭最有影响。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晚号今吾,他除在随山馆从叔父学习外,还是陈澧的得意门生。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后,三次应考不中,遂绝意科场,随父亲先后在广东赤溪、遂溪、顺德、乐昌等县出任幕僚。曾得两广总督岑春煊重用。岑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任云贵总督时,保奏汪兆镛赏四品顶戴之衔。
光绪二十九年(1903),汪兆镛二弟兆鋐县试第一,四弟兆铭府试第一,兆镛次子宗洙考入大学堂(当时相当于中举),汪兆镛高兴之余自题本文开头引用的门联,一时传为佳话。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国成立后,汪兆镛以清朝遗民自居,闭门著述至终老。他著述众多,其中有影响的有《岭南画征略》、《老子道德经撮要》、《澳门杂诗》、《元广东遗民录》、《广州新出土隋碑三种考》、《雨屋深灯词》等。汪兆镛七十九岁时病逝于澳门,著名史学家陈垣撰联挽之:
节拟西山,学传东塾;
词刊雨屋,诗著晴簃。
上联赞他节操可比南宋直臣真德秀(西山先生),学问深得名学者陈澧(东塾先生)真传。下联指他有词集《雨屋深灯词》、诗作收入徐世昌编的《晚晴簃诗汇》。
汪兆镛的四弟兆铭,即民国政界名人汪精卫(1883—1944)。汪兆镛忠于清朝,汪兆铭却是反清的突出人物。汪兆铭曾留学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一起筹备成立同盟会。在同盟会起义相继失败后,他上京刺杀朝廷重臣。宣统二年(1910)三月,汪兆铭谋刺摄政王载沣不遂被捕,在狱中写下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五言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汪兆铭给自己取号“精卫”,取意以精卫填海之决心去推翻专制的清朝,写下一批鼓吹反清的长篇政论文章,是同盟会中的“文胆”。他一直是孙中山搞革命的得力助手,也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孙中山临终前的“总理遗嘱”也是由他草拟的。孙中山去世后,汪精卫与蒋介石分分合合,一直是民国政府中的显赫高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军队逐步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汪精卫竟与日军密谋合作,并于1938年12月公开主张求和。其兄汪兆镛对此举十分痛恨,公开宣布将他永远开除出家族之外。1939年9月,汪兆镛在澳门去世之际,正是汪精卫加紧筹划成立伪政权之时。1940年3月,他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公开投靠日本侵略者。
时移世易,当年豪贤路上五百多平方米的汪氏祖屋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汪氏家族的兴衰史仍然令人慨叹!

文献资料来源:2011年12月   摘自《广州越秀古街巷》第四集

作者:广州市越秀区文联编

索取号:K926.51/25/4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