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建设热潮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中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当时被称作“有脚骑楼”。在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外国建筑的形式伴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传入中国。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广州的部分街道,如长堤大马路(1886——1920年)、人民南路(1919年)、中山五路(1919年)、一德路(1920年)已出现了钢筋混凝土骑楼。民国二年(1913年)订立《广东省城警察厅现行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其中有三条是关于骑楼的规定。[1]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有东沙马路、南关二马路、西堤二马路、联兴街、靖远街、厂东街等。民国七年(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拆城墙、扩马路”,对市容进行大规模改造,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至今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颇具现代化的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骑楼建筑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调。
从1918——1920年,历时三年,广州拆除了古老的城墙、城楼、城基,开辟了城区内主要干道,扩展城区范围。民国九年(1920年)、修订《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则》,条文由原37条增至54条,名为《临时取缔建筑章程》。可惜这一章程的法则条文已散失,对骑楼的具体规范至今不明。
在城市建设中,有些业主骑楼往往不是很热衷,或经济上无法负担骑楼兴建费用,必须用一些政策手段以推动骑楼建设,促进市容的统一发展。因此,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一月四日市政厅财政局制定《催领骑楼地办法》,用以推进广州骑楼的迅速发展。当时骑楼大多数集中在东山区及越秀区,海珠区也有少量骑楼街。
自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六年(1930--1937年),修建的骑楼街道有很多,如海珠路、大新路、恩宁路等,直到今天,广州骑楼的年龄,还没到100岁,只要精心保护,它们的结构寿命还不会完结,它们的历史文化寿命将更长。
骑楼的成因何在?吴庆洲教授归纳了五个原因[2]。
(1)制度的影响。
封建帝制的完结、社会的近代化变革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为建设骑楼提供了可能性。民国初期拆城建路、扩宽街道,使建设骑楼式商业街有了用武之地。孙中山先生在1921年著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曾提出南方大港计划,拟将广州建设成为世界大港及花园城市。计划以广州为中心,进行一系列交通配套整治建设,将西南地区所有重要城市和矿产地联结起来,使之成为南方大港的经济腹地,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蓝图。尽管该计划未能顺利实施,但对广州经济及城市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2)气候因素
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能遮风雨、避骄阳的骑楼,适合广州的气候特点,自然受到市民的欢迎。骑楼创造了良好的步行购物环境,促进了广州商业的发展。反过来,广州繁华的商业又促使骑楼商业街进一步发展,终于使骑楼成为广州一大特色。
(3)人才作用
当时广州聘用了一批留学归国的人员,执掌市政建设等部门,以相当的科技水平指导骑楼商业街的建设。孙中山先生提出:“我们要用此开放主义,凡是我们中国应兴事业,我们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我们无人才,即借外国人才。我们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广州市按照孙中山先生这一思想,启用了大量留学归国的专业人才,委以重任。如市长孙科,留美,加利福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专研市政;工务局局长程天固,留美,加利福尼亚大学毕业;公用局局长黄桓,留学法国及比利时,专研电器工程。此外,财政局,公安局、教育局局长皆为留学归国专业人才,各局的科长、科员亦有许多为归国留学生。
(4)规划导向。
合理的法规及其导向,是推动骑楼商业街发展的有力保障。广州市政厅工务局制定法规,强制私有地留设骑楼,以提供公共人行道。法规中有若干规定,对骑楼的建设进行管理,并配套实施了《催领骑楼地办法》,以确保骑楼的兴建完成。这些高素质的人掌管广州市政建设部门,有可能制定适当的政策、法令,推动城市建设。骑楼商业街就是最好的例子。
(5)华侨投资。
华侨大量投资房地产业,推动了骑楼发展。华侨一贯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推翻帝制,华侨总是不遗余力地捐钱、捐物,并舍身投入战斗。民国时期,华侨更是积极响应,报效祖国。广州乃华侨最早回国投资兴办企业之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广州市政府对华侨也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华侨投资广州,其中3/4资金投在房地产,因此骑楼商业街的建设发展很快。
抗日战争打乱了中国的发展,城市建设长时间出现停滞。如果按照事物的固有规律发展,骑楼建筑必定还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稍加观察就会发现,20世纪50年代之后,广州骑楼还断断续续有一些建树,不乏优秀个案。对这部分骑楼建筑的研究还没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原生骑楼得到考验,次生骑楼获得改良,新生骑楼得到提高。
广州20世纪60年代的骑楼建筑,单调的样式乃单调思想禁锢的结果。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大半个世纪的时间,骑楼还没有得到部分人(含部分建筑师人员)的认可、保护、改进和发扬光大。这一时期是骑楼多灾多难的时代,被拆毁的骑楼多,受保护的骑楼少。一波一波的旧城改造、一波一波的旧城开发,使分布全城的骑楼商业街损失了一半。
注释:
[1]黄翔,广州旧城区商业街步行空间的改造。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0.
[2]吴庆洲,广州建筑,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3月   摘自《西关大屋与骑楼》

作者:杨宏烈,胡文中,潘广庆著

索取号:TU241.5/18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