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以商贸为核心竞争力的越秀品牌文化
一、国际知名商业中心:北京路
北京路的上一次改造是在1999年,当时越秀区投资3千万元进行环境改造。整个20世纪,广州的商业重心一直东移,从民国时期的人民南路,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上下九,再到21世纪的北京路和天河北、珠江新城,商业中心随着城市东进的步伐不断东移。
目前,越秀区范围内有两个商贸业的集中区,一个是以广百为核心的北京路,一个是以友谊、丽柏为核心的环市路。对于北京路而言,传统文化必须与现代潮流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在西方古老的城市中心,从来都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从而隔绝人类活动,而是采取为了利用而保护的态度,将人类的活动放在第一位。
从价值地位、产业前景、传播形象三个方面去考虑,北京路的未来应该是:
顾客在广州消费的首选商圈,亚洲消费的著名商圈;
时尚的研发中心、发布中心、潮流的设计工厂;
具有充满活力与生机,紧跟时尚、贴近消费群的市场形象。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商业业态的更新改造
北京路必须要经历21世纪的商业改造,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广州的经济近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0年的GDP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必然持续走强,消费支出逐渐加大,世界各地的商业中心在经历这一发展时期时,都顺应规律要求,进行转型、升级,商业中心的改造带动着城市凤凰涅槃,废旧迎新,走上循环上升之路。
东京经济在战后复苏,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泡沫破灭前,高速经济增长给东京商业带来全面和深刻的变化,变化不仅带来了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变迁,还触发了城市空间形态的一系列更新改造。其中,围绕日益杂化、时尚化的商业功能,老城区出现了许多创造性的空间形态解决方案。例如,以六本木山为代表,日本都市商业区的开发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创造。
六本木山坐落在东京都会区的六本木山六丁目地区,原本街道狭小,建筑物密度极高,传统的小开间临街商业店面因为基础设施水平低,内容单调而持续萎缩。改造过程历时17年。在0.19平方公里范围内,六本木山的开发集成了办公、住宅、酒店、商场、美术馆、电视台、剧院、学校、寺庙、历史公园和地铁站等城市功能,通过对高层低密度这一方式的极致探索,将公共空间的功能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通过城中城的方式,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二)北京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独特的紧凑型商业空间
随着欧美国家城市化的迅速膨胀,城市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使脆弱的生态免于人口增长的压力,城市的形态与可持续发展成为欧美规划专家密切关注的话题。其中,紧凑型城市作为传统城市的空间形态,避免了人们无限制的向郊区拓展,避免了人类对于土地的占用和浪费。
北京路是典型的传统商业街区,同时,也是紧凑型城市的缩小版,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高密度。传统街区中,建筑和人口的密度都相对较高,空间是以“私有”的居住空间与“共有”的街巷,再与“公有”街道相连接形成,面积均非常狭小。2001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公里。2005年,区划调整之后,人口密度为34735人/平方公里,均保持着一个高水平。
其次是体量小。北京路沿街的建筑受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的住房对于功能的要求没有今天如此复杂,形成了相对狭小的建筑体量。不仅如此,在公用空间--街道部分也是一样,相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我们可以发现差距:香榭丽舍大街(Avenue des Champs - Elysés)也是位于巴黎老城区的中心,它东起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西至星形广场(Place de Eroile)全长1.8公里,但是经过改造,它的宽约70米,车行道两侧还各有约20米宽的步行道,因此可以容纳更多的人群,也为人群活动提供了更为宽裕的空间。
第三是功能混合。传统的商业街区采用的是多样化、功能混合的城市土地开发模式,在同一街道上混合有购物、住宅、学校、娱乐、餐饮等等多种社会功能。适度混合的土地利用有利于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就近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增强人们之间的联系,也有利于形成互助的社会氛围,著名的城市规划学者芒福德就非常推崇这种老街区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但是,如果北京路的定位发生改变,不再是市民的居住区,而是作为一个高尚的商都核心,功能混合的特点将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第四.交通系统以步行为主。北京路街区的商业空间和天河区珠江新城的高楼大厦、宽阔的斑马线、快速的通达性不同,和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也不同,北京路没有宽阔的街道,周边的文德路、文明路、惠福东路、教育路、中山四路都不是大型的主干道,基本为单向1-2车道,道路有着良好的绿化系统,街道的长度也非常适宜步行,加上内街和小巷,在四条主要道路围成的方框内构成毛细血管一样的穿行系统,使城市的体验非常独特。
(三)采用复合开发等先进的商业发展理念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和北京路特点接近,以传统街区为载体而且已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商业圈有很多,“北京路”将通过不断更新自身功能,成为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商贸文化品牌。
复合开发的一大基本诉求就是以多种新功用加上旧形态来恢复都市魅力。由于之前发挥的作用已经陈旧,传统商业区吸引力的衰退尤为明显。复合开发是通过增加富有现代感、适合新人类的功能进入老城区,创造一种复合型的、既有传统场所感,又有新奇感的消费体验。这种复合开发的方式建立在开发者对都市魅力的独到理解基础上的。
对于中国传统街区的改造,世界各地建筑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思路。有的专家强调可再生系统的先进理念,他们认为改造不用以原汁原味的修补为主,而再生意味着将注入新的建筑精神,有的专家则提出了微创疗法,认为城市与生老病死的自然生命类似,对生命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其具有自我的修复的功能,希望能够经过最小化的处理,让其自恢复我再生功能。
上海的新天地是成功改造的一个商业圈案例,它的定位非常明确:国际化的休闲文化景区。上海新天地是具有国际水平的,复合了餐饮、商业、娱乐等多种功能的休闲文化景区。其显著的产业化标志是:将独特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旧区改造成国际性、高档次的休闲文化区,在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建筑方面,探索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可贵模式。作为文化休闲景区,新天地注入到旧建筑中的首先是一种新的生活概念: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一理念的实施,使新天地的许多餐厅、酒吧、茶座都含有文化与消费的双重功能,在引领消费时尚的同时,也提升了文化的价值。
(四)北京路文化品牌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1.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积淀。北京路是千年古道,是广州城建之初就存在的城市中心,周边的历史文化遗址有:秦造船工地遗址、南越宫署遗址、唐清海军楼遗址、南汉御花园、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等多个朝代的文物古迹。2200多年来,北京路历经战火沧桑,其城市中心的地位始终没变,不仅是国内城市建设史罕见,也是世界文化史的一个奇迹。
2.时尚潮流的研究、发布中心。以大小马站群的改造为契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优秀的设计公司,提供前店后坊模式,将沿街部分变为商铺,后面变为设计中心,使得北京路不仅是时装的商贸中心,同时也是时尚的研发中心。
首尔、北京、上海都在争取成为亚洲的时尚之都,他们通过召开多种时尚文化活动,举办模特竞赛,激活城市的时尚先锋效应,创造旅游资源。韩国政府还为具有潜力的新人设计师召开时尚展,培养引领韩国时尚界发展的时尚专业人才。对于越秀区来说,成为时尚研发中心的道路比成为时尚商贸中心更为漫长和艰难,需要政府付出更多的投入,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当然,其前景和效果也更为诱人。
3.世界名牌的特色汇聚地。目前消费者对于世界品牌的认知相对集中于欧洲,以法国、意大利、英国的时尚品牌知名度最高,德国、西班牙、美国的时装品牌位居二线,因此,很多商圈也就以引进欧洲奢侈品名牌为标准,非国际顶尖品牌不引进。
而日本、韩国特别是日本,曾经诞生了一些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和服装品牌,例如KENZO、津森千里、三宅一生、山本耀司、BAPE等,这些品牌有的已经与欧洲的品牌混血,很难称之为完全的东亚品牌。日本本土设计师和韩国设计师的作品,相对而言,价格没有欧洲品牌那么高昂,其亚洲风格和尺寸也比较适合中国消费者,韩国服装例如N9等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此,以世界时装的二线品牌例如日韩服装品牌为主,用高端商业街区的理念、包装、转播、打造一个时尚商圈的蓝海,必然能满足消费者的购买需求。
4.以北京路为核心,建立环形专业商贸圈。用专业街围绕步行街组成商业圈,已经不是新的做法,其核心价值在于充分利用核心商圈的人流量,例如香榭丽舍大街平时的人流量是每天50万人、周末是70万人,北京路的人流量基本和香榭丽大街类似。越秀区在《越秀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设千年商都文化区:以北京路步行街为中心、带动中山路、文明路、文德路等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文德路书画一条街和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统一规划布局,使文德路一带成为内涵丰富、连片集中的文化艺术中心区域。
5.商圈向南拓展,建成广州的景观大道。目前的北京路商圈以文明路为界,北热南冷,北京南路虽然和北京路一线之隔,但是无法承接北京路的强劲气势,有待提升商业档次。北京路北起省财厅,南到沿江路,直线距离约1.6公里,和上海的世纪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长度相若。北京路商圈南北一体也是越秀区多年的构想,梦想实现之后的北京路可以北接人民公园的中轴线风景区,南到珠江风景区,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在扩大商业销售的同时,也成为广州首屈一指的景观大道、形象大道。
6.成为艺术活动的舞台。仅仅只有商业活动是无法提高商圈的档次和品味的,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和国际商贸中心,北京路必须和全球顶尖商圈一样,成为人类活动的综合舞台。香榭丽舍大街的魅力不仅在于街道本身,更因其举办过丰富的街道活动而著称,每年的7月14日为法国国庆节,法国政府会在香榭丽大街举行隆重的阅兵仪式。环法自行车大赛的终点也设在这里。除了国家性的庆典,这里还常常举办雅俗共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如“收获节”、“雕塑展”、“列车展”等等,体现了巴黎人独有的创意和浪漫气质,这也是一种城市文化的展现。北京路目前已经有的活动品牌是广府庙会巡游,还需要丰富这一露天舞台的活动内容,让北京路真正成为文化与商圈结合的亮点。
7.步行街--步行区。北京路的步行范围应该从一个街扩展为一个区,分步骤进行,东起北京路,西到教育路,北起中山五路,南到惠福东路,在这个区域内,集中购物、餐饮、酒吧、咖啡、影剧院、书城、古迹游廊等等消费的场所,与台北的西门町、东京的银座一样,成为亚洲名列前茅的高端服务业集中区。扩展步行区域,主要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整治内巷,完善步行系统。第一期打通区域内几条重要的里巷,包括流水井、大马站、小马站、惠新西街、龙藏街、九曜坊,引进社会资金,进行拆迁,扩大商业面积,拉低北京路的租金价格,在步行区的外面安排好大型高层停车场等配套设施,方便旅行团和外地游客使用。
其次,分布不同层面的商贸服务业,使区域内部成为完整的城市体验区。未来,北京路除了那些优雅、时尚的店面外,还会有街边的露天咖啡座、茶座和绿化园林,吸引人们不仅在这里购物,还可以在这里小坐,品尝咖啡、聊天、欣赏街景,人的活动与街道景观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五)需要把握的原则
第一是成功的政策引导。政府在调控市场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政策的引导作用,在明确定位之后,根据定位,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或拒绝资金和人力进入特定的市场。这就要求定位不可以超越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政府引导要建立在政府和企业充分沟通协调基础上,借助专业人士对城市的消费环境和潜在需求深入观察,有的放矢,才能对城市商业中心的长期发展问题做出创造性的解答。
第二是慎重转化旧建筑的功能,注重新旧融合。改建并非是全新的大规模置换和拆建,应该对城市原有的空间肌理和民俗文化给予充分的重视,保留原有的文化元素和市民生活的方式,引进时尚化的商业新元素,构筑有创新意义和吸引力的商业场所。
第三是重视前瞻性和想象力。利用外脑,在建筑设计、绿化改造、旧空间利用方面与国际接轨,以富有想象力的创造与改良,构造城市丰富多彩的景观,高度重视公共空间的使用,在充分利用空间为商业服务的同时,注重给人群提供休闲和享受的场所,在拥挤的都市中营造别有情调的商业生活体验。
第四是新商业业态的培养。北京路的核心零售商是广百和新大新,两家商店形态都是传统的百货商店,其次是一些品牌专卖店分布在北京路上。除了传统的经营业态,北京路可以更注重引进多样化的新商业业态,例如IT行业的潮流体验店等,使得原本单调的商业区更有人情味和文化品位,从而拥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二、羊文化
广州的文化符号除了广州话之外,另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五羊传说。广州自古有羊城、穗城的传说,宋《太平御览》引晋裴渊《广州记》,其中载有五羊传说,到了清初,五羊故事已经为广州人津津乐道,屈大均《广州新语》记,古时南海有五仙人,分别骑着不同颜色的羊来到广州,将一茎六出的谷穗赠给人们,并祝愿此地永无饥荒。随后,五仙人腾空而去,五羊化为石,五个仙人五只羊,带来了五谷丰登的祝福。广州也称羊城,简称穗,均源于五羊传说。
在世界城市中,以动物传说命名的城市并不多,广州-羊城,新加坡-狮城,罗马-狼城,每一个带有动物传说的古城,都是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积淀丰厚的世界文化名城。到目前为止,能够代表广州五羊传说的标志建筑有两个,一是五仙观,二是越秀山五羊雕塑,这两处景点位于越秀区。
五仙观经过一番改造升级之后,在2011年1月18日至23日期间,举办了广府文化艺术节。其中“千年城事”、“千年花事”、“千年古渡”三个千年主题展览馆都与羊城的传说有关,市民可以用听、看、嗅等多种形式读懂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加上南粤先贤馆项目,五仙观将成为广府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
城市与动物是一个国际性话题,它不仅与传说有关,还包含了环保、善待自然、保护生态等现实内容。例如,在2010年5月,伦敦启动了城市艺术行为:大象游行(Elephant Parade)。活动在著名的特拉法尔加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一共有260个幼象大小的彩绘玻璃钢雕塑齐聚广场,然后分往伦敦各处展出,并将于6月30 日拍卖为慈善组织筹款,项目邀请了约260位设计师装饰这些玻璃钢雕塑。1999年,在芝加哥首次展示了“奶牛游行(Cow Parade)”而大象游行是动物游行系列的扩展,展览活动覆盖了伦敦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包括白金汉宫、圣保罗教堂和特拉法加广场等,这项活动由马克和迈克•施皮茨(Marc and Mike Spits)发起,已在安特卫普和鹿特丹实施。2010年则由“大象之家(Elephant Family)”的创始人马克•山德(Mike Shand)赞助来到伦敦,“大象之家”是英国唯一一家专门保护亚洲象远离灭绝威胁的慈善组织。6月30日,“大象之家”将对这些雕塑进行拍卖,目标是总共拍得100万英镑,用以保护印度濒危物种。
对于羊文化,目前我们较多地将它封存在历史遗产领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对待,保护多于利用,尤其欠缺的是时尚化的利用。羊文化代表着广州的记忆,是广州文化传播过程中非常有价值的一个识别符号,也可以是越秀区文化传播系统中独特的识别符号,如果用漫画、动画等形式来传递越秀的文化特征,对于世界范围内的游客和消费者来说,将超越语言产生的障碍,起到加深印象、方便记忆的作用。
三、四大广场:开放的群众性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有公共性、最有感染力、最能反映都市文化程度的开放空间,它是人们进行政治、文化活动的场所。
第一在城市文化广场的功能规划过程中,要遵循的第一原则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不仅是交通便利、可达性强,更重要的是场所的公众精神。“场所精神”是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 - Schulz)在1979年提出的概念,他强调去探究建筑精神上的涵义而非实用上的层面,环境对人的影响意味着建筑的目的超越了早期技能主义所给予的定义。广场按照诺伯舒兹的观点可以区隔为两个层面:“空间”和“特性”。特性是更重要的,它完成建筑精神上的功能--“方向感”和“认同感”。
第二是城市特色原则,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广场的功能必然要符合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继承城市的文化传统,适应地方的风情民俗。
第三是效益兼顾原则,尽量多方位地利用广场,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可以安排不同类型的活动,使得广场的作用向综合性和多样性发展。
城市的广场与城市的街道、建筑共同构成文化活动的开放空间。文化管理者通过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和独特需要,赋予不同的空间以不同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选项有很多,历史、宗教、神话、民俗、艺术、群艺等等。例如世界上最大广场之一的伊朗伊玛目广场,这是一个以宗教为主题的广场。组成广场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周围的建筑,可以运用适当的手法将周围建筑融入广场的环境。广场的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建筑,伊玛目广场就是因为伊玛目清真寺而得名。
公共雕塑和环境艺术在广场中的作用也很重要。环境艺术设施包括立柱、走廊、雕塑、浮雕、壁画、旗帜等等,雕塑在人为环境中起到点明主题的作用,传统的广场雕塑,无论中外都有明确的主题,例如雨花台广场的人民先烈雕塑,英国白金汉宫前面的维多利亚和胜利女神的雕塑。到了20世纪末期。随着现代艺术的盛行,抽象雕塑开始在城市展露面貌,例如瑞士苏黎世施尔韦华广场,采用的是旋转的形体和明快的色彩构成的现代雕塑,与水景合成一体。越秀区英雄广场的雕塑以广州起义的先烈为题材,和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交相辉映,突出了英雄广场的庄严;广州艺术博物馆广场有众多的现代艺术雕塑,和艺博院前锋、创新的艺术氛围配合,是非常好的雕塑与广场配合恰当的案例。
城市广场为人们创造活动与交流的空间。在越秀区的范围内,有很多中型广场,面积大约在数万平方米左右,都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临近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文化设施,非常适合用来组织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越秀区的广场中,中华广场、五仙观广场、人民公园广场、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场适宜区隔的定位,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
人民公园广场:
人民公园总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的空间设置介于公园和道路之间,人民公园有完善的园林设计,城市原点也位于人民公园,又通过步行道和绿化带将平面区划分不同的片区,平时方便群众进行不同的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在平日里,很多市民利用人民公园进行私伙局演出、歌舞、武术等活动。
人民公园位于城市的传统中轴线上,交通非常方便,地铁1、2号线直达,北面是市政府,广场临近中山路,与周围的建筑配合,非常适合作为开放性的政治论坛来使用,已经举办过多次严肃的论坛,例如羊城论坛、文化论坛等活动,这一传统基本固化下来,使得人民公园广场成为越秀区政治民主的一个阵地和窗口。
五仙观广场:
经过整治后的五仙观,设施配套齐全,广场背靠岭南第一楼,面向珠江,交通条件固然不如人民公园便利。但是,历史文化特色非常浓郁,在建的南粤先贤馆将使得五仙观成为广州历史文化的大观园。因此,利用五仙观的文脉优势,将广场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表演的广场就非常适合。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场:
广州艺术博物院(下简称艺博院)广场位于白云山下、麓湖之滨,是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艺术广场。当代城市中,很少广场能像艺博园广场这样能将自然元素例如山、湖、草、树、花等引入广场,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德国汉堡市政厅曾被朱镕基总理赞誉为世界上最美的市政厅(并不是之一,而是最美)汉堡市政厅广场前有阿尔斯特河蜿蜒流过,河上有天鹅等动物,正是因为美好的自然环境结合了古典的建筑,才让朱镕基总理对汉堡市政厅高度赞誉。
凭借如此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闹市取静的地理位置,艺博院广场适合作为高雅艺术的展示场所,举办音乐节,演出小型管弦乐、交响乐音乐会和民乐会等,也可举办通俗歌曲比赛、群众性合唱比赛等活动,是市民普及艺术、享受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良好场所。
英雄广场:
英雄广场位于商业繁华地带,靠近地铁站和中华广场,面积较大,而且广场上人群相对不是特别稠密,适合年轻人进行轮滑、跑酷、BMX单车等运动。城市应该为年轻人留出一个活动的空间,英雄广场非常适合作为年轻人的专属空间,展示他们的活力,也展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阳光和激情。
英雄广场每年的新年倒数活动也是吸引了数万年轻人前来参与,政府应该适当加以引导,例如在广场设置大屏幕,举办倒数音乐会,或者像纽约时报广场一样,悬挂倒数彩球,将整个活动正规化、品牌化。
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旅游文化品牌
千年古城是一个支撑广州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条件,广州是首批国家历史名城,一座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城市并不多见。
(一)选择一个适合的总品牌
越秀区的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推广时可以根据需要市场竞争的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品牌名称。例如,如果从传达特点的立场,可以用“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如果从强调地位的立场出发,可以用“从越秀出发”。从越秀出发,包含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概念,越秀是广州地理意义上的原点,同时还是广州历史的起点,由此出发穿越历史的断层,了解文化发展的脉络。如果从表现总体风貌的立场出发,可以用“越秀风华”,在近期由《羊城晚报》举办的羊城八景评选中,越秀区以“越秀风华”这样一个具有总括性质的名称入选八景,凸显了越秀整体面貌在新时代的价值。
(二)推广景观的新特色新形态
城市的发展改变了景观的心态,从前由于资源的限制,只能以点的形式出现的景观,目前已经是连点成线,旅游部门要向市场推广的是景观线、景观片。越秀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越秀区在2010年5月揭晓了“越秀十美”,经过一年的评选,“越秀十美”出炉,新评选出的越秀十美(景),包括二沙岛、光孝寺、兰圃公园、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沿江路休闲旅区、新河浦别墅、五仙观、越秀公园、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馆。
“越秀十美”名单:
一、景点:五仙观,冠名:五羊仙踪;
二、景点:越秀公园,冠名:越台秀色;
三、景点:中山纪念堂,冠名:中山华堂;
四、景点:南越王博物馆,冠名:南越遗珍;
五、景点:二沙岛,冠名:沙岛晴波;
六、景点:光孝寺,冠名:光孝菩提;
七、景点:兰圃公园,冠名:兰圃春深;
八、景点:北京路商业步行街,冠名:双门古道;
九、景点:沿江路休闲旅游区,冠名:霓映长堤
十、景点;新河浦别墅,冠名:河浦红楼。
“越秀十美”代表着越秀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以五羊传说为起点,到2200前的南越古国,再到近代革命、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越秀十美”又代表了越秀文化的不同角度和层面,例如宗教文化、商贸文化、自然风光、现代建筑等;“越秀十美”和“越秀风华”是相辅相成的,十美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集中反映了“越秀风华”,这十美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整合为不同的观光线路。
(三)总品牌与分品牌相结合
如果用“越秀风华”或者“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来概括越秀区的旅游资源。那么这个品牌之下还有很多的分品牌,例如近代革命史迹游的著名景区先烈路就是一个值得在港台澳地区传播的政治文化品牌。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扩大地说是广东省从古至今的政治中心,汇聚了众多的近现代革命纪念场所,例如中共三大遗址、国民党一大遗址、广州起义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等,其中不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仅仅一个大塘街就拥有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越秀区众多的红色景区中,较为集中地体现广州作为近现代革命策源地的是先烈路。
先烈路由南向北,起点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沿路有兴中会坟场、黄花岗72烈士墓、伍廷芳父子墓、史坚如墓等重要现代革命先驱的陵墓,终点为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墓园。从表面上看,先烈路反映了以同盟会、国民党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但是,考察民主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发现它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平等、公正的强烈愿望。民主共和是全世界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先烈路,集中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对于民主共和的追求和奋斗。
陵墓是凭吊烈士、缅怀功绩、继承遗志的场所。广州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烈士陵园既是对烈士的悼念,也是对后辈的教育。要充分发挥烈士陵园的作用,在广大青少年中树立学烈士、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把烈士陵园建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基地,推动全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先烈路作为红色文化品牌,主要的工作是传播,传播的对象主要是年轻一代的受众,通过传播手段的创新,例如采用漫画的方式,宣传广州的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越秀的近代革命史是一部深沉的抗战史,是一部值得细细研读的历史画卷。
五、禅宗:亚洲智慧文化品牌
在越秀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内,有很多宗教建筑,例如有伊斯兰教的光塔,有基督教的石室,有道教的三元宫,也有佛教的光孝寺。每一栋宗教文化建筑都是一条通向世界的桥梁。考察处于越秀区地理空间内的这些宗教建筑和它们的地位、背景,我们可以发现,“桥梁”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力是存在差别的,真正能够成为宗教文化名片,也就是在宗教发展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并不多,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是六祖惠能落发受戒的光孝寺。光孝寺在港澳台、东亚、东南亚佛教徒以及知识分子心中,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光孝寺为禅宗文化品牌,弘扬智慧的人生态度,将使得越秀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广州与禅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较为完整的关联。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普通七年(526)抵达广州,后北上至少林寺,后人在其登岸处也就是西来初地建立华林寺。六祖惠能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在法性寺也就是今天的光孝寺削发受戒,以六祖的身份传法,虽然一年后,惠能北上南华寺,但是,风动还是幡动这一著名的公案使得光孝寺从此千古流芳。
宗教活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活动,召开弘法大会等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因此,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和方式,利用佛教文化重要的节日例如惠能诞辰,宣传城市与禅宗文化密切的关联,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对于扩大城市的影响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禅宗品牌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城区可以利用禅宗文化进行国际交流,这种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种方式是请进来,以我为主,在越秀区定期举办禅宗文化研讨会,邀请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专家前来研讨禅宗文化,讨论佛教文化在当代社会复兴的价值,应该如何正确引导民众对于禅宗文化的学习和认识等。另一种方式是走出去,主要是加强与日本、韩国这样的亚洲周边经济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以光孝寺为品牌,进行对点的合作交流,出版书籍,推广越秀区的宗教历史文化。
宗教文化的副品牌是新年祈福。
越秀的文化遗产证明了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随着城市的发展,文化管理者的使命除了建设新的文化以外,还包括维修文化传统,维护文化的发展脉络,保障历史文化不被经济的趋利性破坏。
在亚洲国家,特别是佛教盛行的国家,钟声代表着祈祷幸福,每年元旦,在世界各国的跨年盛况中,日本的新年敲钟仪式别具一格,敲钟仪式在东京的增上寺举行,增上寺靠近东京铁塔,游人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包括中国人、印度人、欧美人士等随处可见,敲钟使得增上寺成为一个国际级的跨年景点。
越秀区可以进行传统祈福仪式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用以敲钟的寺庙也有相对多的选择,例如大佛寺、光孝寺、六榕寺。钟的铸造本身就是一次宣传越秀、推广越秀的大好机会,以铸造大钟为契机,可以由信众募捐等方式获得资金,广泛发动海内外善男信女,借此机会广而告之广府中心地对于禅宗文化的重视。到了每年的农历新年,可以举办隆重的敲钟仪式,代表全广州市民,祈祷来年城市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
六、文化创意产业:时装业
时装业的内涵与服装业完全不同。它强调时装的设计,代表着潮流的预测和引领,而服装业以加工和制作为主。广州是一个开放的都市,30年来,广州的服装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与世界潮流逐步接轨,但这种发展仍然比较缓慢,与香港、巴黎、纽约等大都市有着差距不说,在国内的大城市中,我们与上海相比,时尚度都有一定的距离。
商贸和旅游,是一个城市服务业的支柱行业,而且这两个行业的关系也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商贸发达将推旺旅游、旅游繁荣又带来商贸的客源。越秀区是广州时装中心,拥有白马专业批发市场、丽柏中心等批发零售尖端企业,越秀区发展时装业大有潜力和前途,如果从下面三个方面努力将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一是加强服装设计能力。越秀区与国际服装名城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加强服装文化交流,首先是“借船出海”,请来世界一流服装设计师开设事务所,培养我们自己的国际潮流感觉,然后再“合作造船”,在5-10年内,逐步提升越秀服装品牌在国际行业中的品位和影响力。
城市的服装业转型为时装业,其中重要的标志是围绕着时装业,有能力建立完善的产业链,而第一环节是时装设计,然后包括时装展示、时装生产(主要是定制时装),最后是时装销售。国内的城市中,上海的时装业走在了全国前列,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了17界,Fashion shanghai作为面向海内外市场的贸易平台,是国内外企业开拓市场的一个必要途径,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就有服装趋势的发布会,例如2011年的第17届服装节就发布了2012春夏服装的流行趋势和2012春夏纺织品流行趋势。
二是开展服装文化活动,培养一个城市的服装文化品味。例如每年定期举办一次时装秀、国际服装博览会或国际服装艺术节,良好的推广可以改变广州市民的服装消费观念,提高服装消费品位,让市民不仅懂得穿什么,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穿出品位。时装活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2004中法文化年期间,中国在巴黎推出了“中国时装周”活动,活动包括了三个主题: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表演既有中国历代服饰和民族服饰展示,也选择了当时国内知名设计师的作品和服装品牌进行专场发布。
三是提升越秀区现有服装的档次和水平,抓住北京路和环市路两大商圈已经形成的人气和知名度,对其进行战略规划。越秀区时装商贸平台的硬件条件需要改进,主要的商贸企业例如广百和新大新,都将商业重心东移,目前在天河路,集中了天河城、正佳广场、太古汇三家顶级的大型MALL,加上将要全面开业的太古汇,天河路商圈将云集高中档服装品牌,越秀区的服装商圈主要有流花商圈,以中低端批发为主:北京路商圈,以广州百货大厦为零售核心,加上附近有一些品牌店;农林路商圈,以王府井百货为中心,王府井百货还专门举办了“服装服饰文化节”,以“时尚悦动,美力盛会”为主题,主要提供店内品牌的个性化服务,但是农林路商圈更新较慢,号召力已经不是很强,环市路商圈以丽柏广场和友谊商店为核心,更新速度快,高端的吸引力强劲,主要的竞争对手不在省内而是在港澳。
发达的时装商贸活动,也是产业兴旺的特征之一。米兰和广州一样,它是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米兰是世界时装业中心。其时装享誉全球。米兰吸引全球游客的魅力来自两点:一是“历史文化名城”;二是“时装之都”。与法国巴黎一样,意大利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时尚之都、购物天堂”。由Monte Na-poleone街、S.Andrea街、della Spiga街及Borgospessao围绕而成的一个黄金四边形,组成一个购物商场集团,集中展示了时装设计大师的智慧,其中既有Gucci、Prada,Versace,Ferragamo,Louis Vuitton等知名品牌,也有Max Mara、BrunoMagli,Marella,MO&Co,Benetton,Sisly,Stefanel,Furla等意大利本地和一些较为平民化的品牌。
越秀区在时尚商贸方面,虽然不可能像天河区那样有众多大型的MALL,但是,并不代表越秀区就没有条件发展高端时尚商业平台。相反,我们从四大时装周的城市来观察,米兰、伦敦、巴黎、纽约,前三者都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他们的时尚商业街区都位于水平城市的空间中,同样没有大型的MALL,米兰的黄金四角,伦敦的摄政街与牛津街的十字交叉,巴黎以协和广场为中心的星形放射,时装商业的业态均为沿街专卖店,商店面积都在200-300平方米之间,非常适合步行,边欣赏市容边购物,和香港、上海新兴的大型商业地产招商形成的商业格局不同。
越秀的北京路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是姐妹街道,利用这个友好的桥梁,一方面,将法方的时装文化引入到越秀的舞台上来,另一方面,选择适当的时机,把越秀的时装文化精髓通过时装中心巴黎这一个窗口,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历史,我们缺少的是当代服装的创意设计能力,越秀区打开的窗口将为国内外服装设计师和品牌创造更多相互了解与合作的机会,可以更好地起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具有划时代、影响深远的积极意义。
越秀区的历史积累为越秀区发展时装业提供了充分的文化特色,这是其他地方和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传统建筑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可以树立一个全新的观念,将建筑与其旧的功能分离开来,引入新产业,旧瓶装载新酒,才能让传统建筑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例如大小马站。它的建筑群过去是书院。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种新方式,它在系统地结合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改造出一种既非官学也非私学的综合体。在教育功能上,书院是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但是今天,书院已经没有生存的环境,大小马站不可复原为书院的功能。如何进行功能的装载?方法之一是大胆分离旧功能与建筑,在大小马站的建筑群中放入新的功能,例如设立时尚公司群,进驻时装公司、设计公司、广告公司等,保留保护书院完整的外在形式,将内部功能变化为新的设计工场,以利用式的保护谋取建筑的持续发展,在城市中,只有利用式的保护才是长久和有效的保护。
七、千年商都:总部经济与文化积淀的结合
2009年5月,由广州市发改委编制完成的《广州建设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实施方案》《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并实施,根据这些规划,2020年前,将由“珠江新城-员村-琶洲”、“天河北-环市东-东风路”共同构成广州新世纪CBD。根据《广州市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广州重点发展以跨国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和国内企业总部为主的总部经济,努力成为亚太地区重要总部经济区。
《广州市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提升环市东商务区,启动花园广场项目建筑,以“黄花岗科技园”为主体,启动先烈中路“创意大道”建筑项目。另一个和越秀区有关的项目是以北京路步行街为核心,以广百大厦、五月花广场等为主要商贸节点,以南越王宫署遗址、万木草堂等为骨干景点,展现“千年商都”的历史文脉。
2010年12月29日至30日,第六届中国总部经济济高层论坛在越秀区举办。越秀区曾是广州总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但随着天河、萝岗等新区崛起,不少总部企业开始外迁。据统计,2004年至2009年,越秀区高端服务业七大行业排名前十位的企业中,总共有18家迁出了越秀区,这对于越秀区而言,GDP合计约减少200亿元。
按照城市的能力和条件划分,总部经济简单地来说可以由6个方面构成: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开放程序、政府服务。根据一些机构进行的总部经济调查显示,广州的总部竞争力在2009年位居全国第三,2008年,广州的“基础设施”排名全国第一,到了2009年退到第三。环境质量方面广州仅次于深圳和厦门,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83平方米,而在亚运之前,普遍认为广州的文化、娱乐、医疗、教育设施不够完美。广州有着良好的设备条件,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优势明显,人均固定电话数、移动电话数、互联网用户数都居全国前列,办公楼的竣工面积、商务酒店数量和广州的专业服务为总部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但是,广州也有不足之处,城市的金融体系结构还不是十分完善,缺乏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中心等大型金融机构。
广州的对外开放程度是广州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之一。开放分为区域性开放和国际性开放,广州的开放度在外界看来并不均衡,与国内其他城市的联系较为紧密,一年的国内客运总量为5.1亿人,货运和邮电业务总数也是位于前列。相比区域性开放,广州的国际性开放还有增长的空间,广州还不是洲际的交通枢纽,通达世界各地的航线还有待增加,例如直达北美的航线还不多,直到2011年6月,广州才开通直达加拿大的航班。
越秀区计划以商贸业、金融业、物流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业、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七大核心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越秀区总部或地区总部,鼓励中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越秀区设立行政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在广州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后,越秀区将结合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特色,重点是做强批发、零售、贸易的总部经济,积极培育信息技术及阳光总部经济,大力发展商务服务和创意产业的总部经济。
越秀区是全国较早,全市最先提出并始终秉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的理念的区域,实施了“总部带动”的发展战略,坚持走以总部经济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做优做强传统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因此,越秀区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有以下优势:
第一:文化强区的优势,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商贸中心、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各种优势资源高度集聚,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越秀区总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中包括优越的营商环境和优秀的公共服务水平。越秀区还有千年商都的文化优势,由汉唐至今,越秀区都是商家云集之地,现在,区内有16个专业商场销售额名列全国第一位。
第二,越秀区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总部经济政策,例如《中共广州市越秀区委、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越秀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越秀区为总部企业提供“绿色通道”服务的实施办法》等,其中包括的奖励措施,对2010年后落户越秀区的广州市认定的总部企业给予一次性最高5000万的落户奖,还有总部经营贡献奖、办公用房补贴等配套支持措施;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对被授予“总部经济发展基地”的写字楼实施上门服务;建立经济联席会议和区领导联系总部制度;及时为获得“绿色通道服务”称号的总部企业协调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总部企业提供高校优质的政府服务。
第三、越秀区善于利用优势资源吸引总部落户。越秀区是教育强区,区里为去年纳税超500万元的前50名的优质企业、优秀民企、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等提供小学和初中的优质学位。越秀区充分利用教育对于企业人员的吸引力,大作培养下一代的文章,用优厚的教育资源吸引企业总部。
形势的变化也为越秀区的发展带来挑战,第一个正在变化的条件是商业配套,包括零售和酒店、餐饮业,2000年以前,越秀区集中了广州市大部分的五星级酒店,但是近年来,新建的五星级酒店数量大增,而且集中在天河珠江新城一带,使得商务条件的竞争优势发生变化。第二是土地资源短缺。不过,越秀区也在通过挖潜来弥补这个先天不足,将以三旧改造的方式获得土地790公顷,2011年,广州越秀区将抓紧落实杨箕村改造等24个重点项目和大小马站书院街等6个重大项目。加快“创意大道”和南方创意产业园建筑,支持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项目上马,努力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越秀区目前的核心竞争力是政府服务、教育强区、卫生保障、文化积淀。2005年12月,越秀区被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认定为“总部经济实践研究基地”。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部经济己成为越秀区经济增长的引擎,持续推动着城区经济运动质量提升,为越秀区及至全广州市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009年,越秀区认定的331家总部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05.74亿元,占全区营业收入总额的61.82%;实现增加值841.20亿元,占全区的GDP的56.76%,比2008年提高0.39个百分点。2010年,越秀区成功引入了世界500强企业蒂森克虏伯、美国上市公司康采恩有限公司、香港大昌行及英皇等知名企业进驻。他们在此设立区域总部,成为越秀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八、东濠涌:历史水公园品牌
全国范围内,以历史为主题的水公园并不多,开放性的历史水公园就更加寥寥无几。利用东濠涌整治的契机,注入清明上河图、千年羊城等著名文化内容,将东濠涌打造为一个全国屈指可数的历史文化水公园,对于越秀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河南安阳的洹水公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历史水公园之一,筹建于1984年,1993年对外开放。总占地面积450余亩,其中水面130亩,园林景观根据安阳历史典故建成,如公园水边的钓台,是传说中袁世凯洹上垂钓之处;拜相台记录了六国拜苏秦为相的历史,拜相台原来在殷都区柴库村,后被迁移到洹水公园;项羽与秦将章邯在洹水南岸举行受降仪式的会盟亭就在洹水公园内,这些人文景观为洹水公园增添了历史底蕴。
东濠涌全长4.51公里,发源于白云山下的麓湖,在麓景路入地下暗河,经下塘西路至小北路,在北较场路附近转为明渠,沿越秀路一直南下,在江湾大酒店旁注入珠江。二期整治重点为中北段2.62公里的,通过整治,可以把珠江和白云山连为一体,打造“云山珠水”相连的穿越广州老城中心的“广州市中心生态绿轴”。
按照规划,中北段实现全段打开、全段揭盖复涌、河道截污、全段调水补水、全段景观创建,实现将东濠涌打造成为“一流的生态河涌历史长廊”的目标,沿麓湖至沿江路配套建设一条全长约4.51公里的绿道,市民可以从环市路、东风路一直漫步到珠江边,东濠涌将成为闹市中难得的一条亲水“绿色走廊”。
东濠涌在建设成为一条生态走廊的同时,还应该将目标放得更远一些,在还原滨水自然生态的同时,注入丰富的中华文化、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元素,使之成为一条走廊。
在一期工程中,越秀区已经把文化建设贯穿到治理全过程,为进一步擦亮“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越秀区挖掘水文化、桥文化、石文化、广府文化、名人文化等人文历史内涵,设立了以河涌为主题的博物馆和治水碑记,展示河涌沿线历史文化遗存及古今治理河涌史实。
经过上述实施的文化投入和建筑,目前的东濠涌是一个受到市民喜爱的城市开放空间。东濠涌一期的主要的受益对象是附近的居民,他们利用东濠涌作为街心公园进行休闲活动,但是,从城市景点的高标准去严格要求,东濠涌一期还不具备高标准观光功能,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水系本身和目前的博物馆产生的吸引力并不大,如果以面向国际化的水文化为标准,新的二期建筑必须符合几个重要的条件:
首先,整体注入一个文化品牌,使得东濠涌成为一个水主题公园。这样的水主题公园不是参与性的游乐园,而是观光型的公园,注入的文化品牌要具有相当的国际知名度,如果本地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可以考虑嫁接中华文化体系中更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进入,融合成一个新的文化产品。例如,以清明上河图、三国演义、红楼梦、千年羊城为原型,采用雕塑、浮雕或者建筑的方式,整体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水主题公园,新的定位也将有利于东濠涌区别于荔枝湾。
其次,内容或形式应与本土文化具有密切的关联。混合历史与生态之后的文化品牌不能完全脱离本土特色,或者在内容上,或者在形式上都应与本地文化发生密切的关联。例如,在形式上,东濠涌水公园可以采用岭南文化中优秀的工艺美术--砖雕的形式,在东濠涌沿岸,分布距离大约在2公里的区间里,用砖雕的方式复原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等。在内容上,东濠涌水公园可以将广州的城建史浓缩在河涌两岸,从南越王宫的想象到唐宋古城的模型,直到今天的城市全景,将东濠涌两岸变为一个广州的微缩景区。
再次,投入是基础,创意是关键。没有投入,文化品牌的规模就受到限制,日后的传播也会大打折扣。有了投入之后,创意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一流的团队可以将文化素材和投入转化为一个持续吸引力的城市亮点,这其中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水平来完成项目的和建设。
九、南国迎春:组合中心花市和广府庙会为一个民俗品牌
越秀区品牌文化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物质类的民俗文化,一类是建筑和风光类的旅游文化。
花市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广州人民热爱美好、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体现。除夕“行花街”的传统,大约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有明确记载的广州迎春花市见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1899),张心泰撰写的《粤游小志》:“每届岁暮,广州城内每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坐几,以娱岁华。”早期花市设在藩署前,也就是今天的越秀区政府门前一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开始市政建设,拆除了不少老城墙,花市发源地变成了通忂大道,广州迎春花市才真正地兴旺起来。
花市是大自然赐予广州的一件礼物。最近几年,花市的发展走到了一个平台期,出现了瓶颈,花市的内容难以创新,难以持续吸引游客的参与。如何突破困局?越秀区的做法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围绕迎春这一主题,增加新活动,延长时间,目前由中心花市+广府庙会的越秀迎春活动,前后跨度将近一个月,正成为为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2011年,越秀区在传统元宵节期间,即农历正月十五(2月17)至廿一(2月23日)举办了首届广府庙会。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广府庙会,幸福相约”。这项嘉年华活动,涵盖了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10个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越秀区通过庙会的方式,打造了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增强广府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年节气氛。
庙会起源于远古的祭祀祈祷。魏晋南北朝开始,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由于集中在寺庙周边举办,故名庙会。广府文化一向注重继传承统,在醒狮、龙舟等传统民俗上多有弘扬,唯独庙会已经消失多年。近年来,广州市各区都在打造各自的民俗文化活动,如黄埔的波萝诞、南沙的水乡文化节、天河区的乞巧节,越秀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缺少一个影响力大的节庆品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广州城隍庙重新对市民开放,为广府庙会的举办带来契机。
广府庙会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群众参与度、社会美誉度、传媒关注度的“三高”上,几百家企业踊跃参与,300多万民众流连忘返,使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成为欢乐的海洋,也使广府庙会真正成为广府文化盛会、民俗文化盛典,体现了群众参与度高。
市民对首届广府庙会予以赞许的原因是多样的。首先,认为举办庙会对于弘扬传统广府文化、活跃群众节日生活有着积极作用。其次,认为首届广府庙会内容丰富,融民俗性、本土性和开放性为一体,是具有浓郁广府文化特色的欢乐嘉年华活动。再次,认为越秀区举办广府庙会突显了越秀作为“广府文化源地”的地位,彰显了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的风采和魅力。
由于是首届庙会,因此,媒体十分关注,对庙会全过程进行了大篇幅、持续性的报道,极大地提升了广府庙会以及广府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参与庙会的人员中,既有广州的市民,也有外地的游客,还有不少外国友人慕名而来,这与媒体的大力宣传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越秀区而言,接下来的工作是民俗文化的国际化问题,欧洲之外的旅游胜地如秘鲁,它举办的太阳节,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数万游客前往。西湖花市和广府庙会处于圣诞-元旦-春节之间,正是西方游客和港澳同胞大批放假出外旅游的时间,也是广州天气最温暖最舒适的季节,利用这两个民俗活动,认真研究港澳台、东南亚地区市场的消费习惯,把握市场热点,做大南国迎春的品牌,可以让越秀区成为全球知名的迎春旅游胜地。
十、广州话:广府的身份证
粤语又叫广东话,粤语是中国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之一,是一种带有古语言特色、至今仍然使用的方言。将广州话称为粤语是不贴切的,因为广东境内还有客家话、潮州话等方言。
广州话也称白话,是粤语的代表,是大部分广东人、香港人、澳门人和部分海外华人的母语,其使用区域主要分布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广东省的中部和南部、广西的东南部以及港澳地区和海外华人聚居地。广州话是以广州口音为标准音。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但是,近年来缺乏对于广州话艺术形式的扶持和创新,使得香港在20世纪80年代取代了广州成为广州话流行文化的中心,并为现代广州话供应大量新兴词汇。
广州话直接源于古汉语,大约在唐宋时期,广州话日渐成熟,元明清时期,广州话完全独立,具有今天广州话的风貌。广州话作为中国最独特的方言,其特点有三。第一,使用地区遍布全世界,据不完全统计,使用人口大约在1.3亿左右,尤其是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基本使用广州话,广州话已经成为澳洲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第二,保留了很多古音古字,可以称为古语言的活化石;第三,作为一种影响力的语言,产生了许多优美的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如粤剧、香港电影、粤语流行歌曲等。
在当今社会,广州话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维系着海外游子和文化本土的母体关系。作为一种影响力广泛的方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其语言现象,从而制定独特的语言政策。语言政策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它设定的目标不同、采取的立场不同,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效果,站在越秀区政府的立场,从国际化的目标出发,正确制定语言推广政策,发展一个以广州话为认同核心的大广州话文化圈,是一项功在千秋的文化事业。香港采用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成功地兼顾了国际化与本土认同两方面的需求,香港在各公共领域中所建立的双语书面系统,以及对语文教育和翻译事业的重视和投资,是亚洲其他都市难以望其项背的。
打造广州话文化品牌,具有以下作用:
(一)海外同胞对于祖国文化的认同首先是母语认同
语言与文化认同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认同的基础,认同反过来推动语言的学习和继承,当有了共同的文化认同,会促使与这一认同相联系的语言等到长足的发展,例如海外华侨子女学习广州话;反过来,语言是发展认同的工具,要发展文化认同,必然要有相应的语言作为纽带。
香港由于1840年之后的历史原因形成了独特的观念体系与价值取向,并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与优越感造就了香港自己的文化产品,最主要是大众文化产品,包括电视剧、电影和流行歌曲,而这些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很大程度是根源于岭南文化和广府文化,而承载这一文化的语言工具即是广州话。
越秀区是广州话的正宗发源地,发展广州话可以使越秀称为海外华人寻根的文化家园,越秀区作为广州文化的中心地,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海外华人寻根、认祖归宗的文化家园,文化家园是个体寄托思想与感情的重要所地,他需要从中得到身份认证并从文化母体中吸取营养,获得力量。
(二)政府利用资源举办活动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
语言政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旗帜鲜明地举办活动,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鼓励社会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文化创作。例如台北,它号称为正体汉字之都,每年举办正体汉字活动;以香港为例,香港政府通过掌握的教育和传媒两大资源,在学校和媒体上使用广州话教学和播音,得到了最有效率的发展成果。
越秀区也是一样,越秀是广州话的根源所在,充分利用这一地位,举办活动,例如针对内地学生,举办广州话古诗朗诵比赛,让下一代了解文化与语言的悠久历史联系;针对海外华人的下一代举办“原乡行动--海外华人的语言寻根之旅”,利用夏令营、语言训练营等方式,一方面扩大越秀区在海外社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协助海外华侨进行文化传承活动。
(三)正确处理广州话与普通话的关系
兼顾国际化与本土文化的模式是多样的,香港的情况与广州有很大的不同,广州话面临的语言环境更为复杂一些,在全球性和地域性之间,还有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发展广州话必须处理好与推广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从本质上说,发展广州话与推广普通话没有对立的矛盾,掌握多种语言适应更广地域范围交流的需要,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因此,学好两文三语,无论是对香港学生还是广州学生而言,一样有着积极的意义。
从政府的角度,语言的推广必然要把握好一个分寸,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正式的政务会议和活动自然是使用普通话,如果是群众性文化推广活动,不妨采用广州话与群众展开互动,形成一种语言上开放的政治风格,推动社会产生动力学习和使用语言,使得一切水到渠成、自然圆满。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3月   摘自《挖掘与展现》

作者:梁凤莲著

索取号:G127.651/1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