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区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布局合理、层次丰富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择了今天的越秀区作为郡治建任嚣城,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14年。此后,番禺、广州在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但是,核心城区都在今天的人民路和德政路之间,也就是越秀区范围内。越秀区已经有着超过2200年的历史,在世界范围内,如此亘古不变的城市中心,只有广州和罗马。
在《越秀区文化发展规划(2010-2020)》中,越秀区提出构建“一轴七脉”的越秀文化发展格局,即一个千年古城中轴、七个主题片区,包括宗教文化、书院文化、革命文化、东山文化、老广州传统风情、时尚文化和生态文化片区、“一轴七脉”比较完整地勾画了越秀区的文化资源格局,合在一起组成完整的广州2200年历史风貌。越秀区是广州历史的集中反映,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在文化上有着丰富的层次差异。广东省目前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越秀区就占了13处,接近全省的30%,这些文物古迹浓缩了广州的历史精华,是广州打造成为世界文化名城的基础。
将越秀区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四地说”进行比对,也可以发现,越秀区的文化遗产虽然得天独厚、历史悠久、层次丰富,但是,文物相对集中在近代,而作为一个历史古城的代表,在改革开放之后缺乏相应城市地标。这是越秀区文化一个特点的两个方面,正因为传统深厚、特色鲜明。因此,当代色彩相应较弱。
二、城市空间受限,经济后劲充足
在越秀、海珠、荔湾统称的老三区中,越秀是唯一一个完全城市化的区,虽然区内仍然存在城中村,但是也处于被城市包围的状态,越秀区在与东山区合并后,城市的空间虽然有所扩大,但是,空间上的城市格局和经济格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基本定型。
空间的受限并不代表越秀区的经济发展丧失后劲,越秀区内依然有挖潜的空间。在地铁规划用途方面,越秀计划形成南北两个引擎:北部功能区--越秀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南部功能区--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方式是通过“三旧”改造产生土地,最后形成经济增长的推动力。
虽然越秀区城市化空间外延的可能性已经完全没有了。但是,内部挖潜进行城中村改造提升经济素质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比较有潜力的是杨箕村,面积11.5公顷,东靠珠江新城,交通便利,经过环境整治后,充分利用提升的土地价值,便可与珠江新城在产业空间上形成紧密连接。类似的案例还有登峰村。位于恒福路以北、下塘西路以东的登峰村,毗邻麓湖。用地面积约80公顷,面向淘金路-环市路商圈,背靠白云山这一良好的自然条件,可以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与丽柏、友谊、世贸等高级商业中心合力,也可以兴建写字楼,变为总部基地。
三、经济发达,结构不均衡,服务业具有强大优势
2010年,广州全市GDP总量为10604亿元,越秀区的GDP 为1640亿元,增速为10%,位居全市第二,天河区GDP总额为1833亿元,增速为13%,位居全市第一。越秀区的第三产业总值为1590亿元。占据了GDP的大部分份额,接近97%,农业生产总值为0,工业生产总值为50亿元,越秀区经济发达,曾经长期领跑全市,只是近年才被天河赶超,越秀的经济又是一支独大,第三产业占据了绝对比例,因此,第三产业能否适应未来城市的发展,决定了越秀区的明天。
在中心城区中,天河区的第三产业略逊于越秀区。2010年的产值为1557亿元,占天河区GDP的85%,增速为13.6%。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0年越秀为837亿元,增速23%,天河区为840亿元,增速20%,两区不相伯仲、差异渐微。
2010年天河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快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批发零售业下半年增速加快,在居民消费力得到有效提升的前提下,天河北商圈日趋成熟,天河城广场、正佳广场、万菱汇等大型商场中心举办的促销活动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零售业市场畅旺;第二是餐饮企业发展迅猛,拉动住宿餐饮业增长。据统计调查,2010年国家、企业、个人全面增收,民生福利得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日渐提高。居民到中高档次的酒店或餐厅住宿就餐愿望增加构成了住宿餐饮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献资料来源:2012年3月   摘自《挖掘与展现》

作者:梁凤莲著

索取号:G127.651/14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