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一间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院:光华医社
清末,由五仙门(今一德东路尾)东行数百步(今泰康路起义路口)有一座壁宇轩昂,粉饰华丽的院落,门外旷地数亩,绕以矮墙,门内竖以屏风,不欲人窥其内部,门楣端大书“光华医社”四字,乃宣统元年三月张人骏所书。那就是“广东光华医学院”前身,简称“光华医院”。今人只知有“中山医学院”而不知有“光华医社”。
缘自光绪33年(1907年)间,印度警察在外国人经营之省费轮船上,无故踢死中国人,虽经我国医生(西医)检定是“受殴踢伤而死”,但终因“领事裁判权”的关系,西人欺我医权旁落,不顾事实,硬说是“因心脏病突发而死”。当时清朝官员,惧洋媚外成性,不敢据理力争,反用暴力禁遏民众义愤,致使凶手消遥法外,殊堪悲叹。
一些忧心志士,认为原因虽多,但无华人自己之医校,实为重要原因之一。为了不受制于洋人,维护中华民族之尊严,挽回医权,防止日后同类事件发生。必须创办中国人自办的医学校,为新医栽育人才。于是由梁培基、郑豪、陈子光、左吉帆、苏道明、池耀庭、伍汉持、陈则参、高约翰、王泽民、刘禄衡、黄萼庭、王肯堂、谭彬宜等人倡议筹建医校,遂在天成新街(今一德路天成路)刘子威牙科医馆内召开会议,即以“光我华夏”之义成立“光华医社”以倡办人发起人,草拟简章,广慕有识之士参为社员,瞬间参加者竞达435人之多,各皆输钱出力。时有武举人李世柱热情地将五仙门关部前之一所七间过大屋(即原泰康路省口腔医院旧址)捐赠给“光华医社”为创办医校和医院之基地。这一正义事业,深得爱国人士支持。如当时在“博济医学堂”(今孙逸仙医院)已就读三年级之学生陈垣,组织了几位同学转来“光华医社”就读。因此,“光华医社”于1908年3月1日先行授课。“光华赠医院”亦同时开始门诊,采取赠医办法,并对贫苦病人实行施药,造福了广大贫苦人群。同年七月十三日经两广总督批准立案,于十一月十五日补行开幕典礼,后则以此为校庆日。
“光华医社”成立后,公推医药界知名人士梁培基为医社社长兼董事长,推举美国医学博士郑家豪为医校校长,并由一班热心公医学人士义务担任教授。当时之课程设置方面,基础课主要有解剖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细菌学、心理学、寄生虫学、物理学、神经学、药理学、人体学和国文等(后还增设德、法文);实习课主要有内科、外科、儿科、妇道科、五官科等。课本全部采用中文,由热心人士进行翻译,译后则自行编印。
与此同时,“光华医社”为冲破旧礼教束缚,招收女学生。男生以有中学程度者为入学标准,女生则以写字清楚者即可。男女生同堂讲授,惟产科、妇科及人体学某一部分则分堂讲解。女生居住校内,男生则在谢恩里(在今大新路)处租赁一旧大屋作宿舍。开首创男女同校之先河。
“光华医社”之学校,初名“光华医学堂”,随后改为“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1919—1920年间,广州拆城筑路,当时医校、医院是座南向北,背靠城基,被划入马路而割让不少。医社同仁,为适应环境,乘时扩展医学事业起见,经董事会决定,将原有医院、莲香医校改建为四层洋楼,把门面改向路面(今天仍可见其式样)。1921年又易名为“广东光华医学大学”,将原学制四年改为五年,当时有学生107人,其中女生38人。
有叶天任者赞之曰:“夫吾粤医院多矣、未有用新法以治疗者,亦未有养殖医才者。苟欲求之。则属诸外人。斯社肇端于戊申(1908年)岁秒,不三月即成立。为粤人所独建,又能不与群院相属,孤峰突出,有明尊且秩焉。”
光华医校、医院虽经改建,然终是局处一隅,为求医学校之设备能早日达到大学医学院之水准,便一鼓作气,呈请政府拨地扩充校舍。1921年奉广东省长公署第11989号指令,准拨大东门外和尚岗为扩充医校之地。于是在1923年开始筹建,先建课室、男女宿舍,后又建解剖室、生理实习室各一座,成为光华医学校分校。1927年又在和尚岗北面建病房一座,以后续有兴建。1929年经中央教育部核准正式立案,成为一所大学制医学院。为符合大学编制,随即改学制为六年,且授予医学士学位,故改名为“广东光华医学院”。
自学院迁至和尚岗后,原泰康路地址则成为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后改为“广东省口腔医院”。在和尚岗之“广东光华医学院”以后则成为“中山医学院”。为广州的医学院校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越秀文史》第八期

作者:邵慕鎏著

索取号:K296.51/2/8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