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四方炮台
四方炮台位于广州市越秀山蟠龙岗顶。原称“永宁炮台”、“永康炮台”。1653年,即清朝皇帝顺治十年。为了防止敌人侵入,保卫广州,两广总督、广州知府在广州市制高点越秀山上,建立了四方炮台,即保极、拱极、耆定、永宁四个炮台,以及东得胜、西得胜等炮台多座。炮台长、宽各48米,高7米,分外台和子台,设大小炮22门,其中外炮台配炮13门,子炮台配炮9门,是广州城防的最重要据点之一。清政府派将士守卫炮台,严加防范,以防万一。(邱金花等主编:《广州越秀山》,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页)。
因为炮台长宽似四方形。故俗称“四方炮台”。据顾炳章《虎门内河炮台图说》(手抄本)载:四方炮台是广州城防的重要据点,“外台周围四十九丈九尺:高一丈七尺;台中子台周围十六丈八尺,高二丈九尺。垛墙青砖,故台石砌,南面各开大门一道。”“外台醋炮十三位”,“子台醋炮九位”。“官厅二间,兵房十六间,药局一间。系广州协左营管辖。派记委全兵丁李全亮等二十名在台防守。”
四方炮台是旧式炮台,配备的旧式滑膛前装铁炮,不仅弹药装填费时,而且射程短、杀伤力弱。因此,他们在近代战争中所起作用有限。
在近代史上广州越秀山四方炮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清道光皇帝时期,英国向我国输入大批鸦片,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同时造成吸毒泛滥。
1839年3月10日,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州,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巡抚怡良、广东水师提督关开培、粤海关监督豫堃共商禁烟大计,下令外商尽数缴交全部鸦片,从3月28日起,收缴到鸦片20291箱,从6月3日至25日,在林则徐监督下,销毁于虎门。
1840年2月。英国任命懿律为全权代表兼侵华英军总司令、义律为副全权代表,封锁珠江等地,与清朝中央政府谈判。6月,英舰48艘,540门大炮,4000名官兵,封锁珠江口,到天津照会清王朝。清王朝训斥林则徐禁烟“措置失当”,给林则徐、邓廷桢革职外分。11月,新任钦差大臣琦善来到广州,同英军谈判,裁去官船三分之二,遣散所募舵工、水勇,撤除珠江水底暗桩。
1841年1月7日,英军偷袭珠江沙角、大角两炮台,守台600多名清官兵英勇牺牲。清王朝下令将琦善交部严加议处,决定派靖逆将军奕山来广州主持政务。2月,英舰队8艘总攻。珠江口靖远、镇远、威远在内的虎门各炮台尽失。提督关天培等400名将士壮烈殉国。英国军队攻毁乌涌炮台,占据琶洲炮台。广州危殆。广州知府奉令求和。3月8日,英军扑向广州,击破东炮台 、西炮台和西安、西固、海珠各护城炮台。
4月14日,清朝靖逆将军奕山、参赞大臣隆文、两广总督祁填到广州上任,主持广东军政要务。已被免职的林则徐仍向他们提出抵抗敌军六法,未被采纳。他们严重轻敌。5月21日夜,奕山所属水勇在广州白天鹅附近出击,遭英军猛烈反攻,使广州炮台尽失。25日,英军2755人由增埗登陆,占据广州全市制高点四方炮台。作为英军司令部,将广州置于英军炮火控制之下。英军携炮17尊守在四方炮台。英军由四方炮台轰击城中,昼夜不息;其兵舰则沿珠江二十里飞炮攻城。26日,奕山派员在广州城墙上挂白旗投降,并于27日下令广州知府余保纯向英国侵略军头目查理•义律求和,与英国签订了卖国的《广州和约》。内容有:(一)三位钦差大臣(即奕山、隆文、参赞大臣杨芳)和所有外省军队,限6天内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二)赔款600万元;(三)当赔款付清后,英军退出虎门以外,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四)赔偿商馆及西班牙帆船“比尔拜诺”号的损失共10.5万英镑。
此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的英军对广州大加破坏。英军抢夺十三洋行,并在市内各地大肆杀人、放火、奸淫掳掠,劫掠财物。侵入珠江的英军舰艇,对人烟稠密的城内街道,任意炮轰,登陆后,又大肆烧毁民房、店铺。仅5月25日一天,敌军就毁珠江两岸民房、商店一千多间。27日,英军在《广州和约》签订后,仍对广州西北郊进行大规模的劫掠,继续焚烧房屋,洗劫财物,淫辱妇女,毁掘坟墓,开棺暴尸,无恶不作。英军有时用火箭、火弹直打市内外,烧去民房甚多,令市民呼号之惨,不堪言状。广州人民连日由陆路扶老携幼,沿途号泣,逃到佛山,每日有数千人。英军如此肆虐,理所当然地激起广州城乡人民的愤怒与反抗。仇恨的怒火,逐渐燃烧起来,距四方炮台不远的三元里,受英军骚扰更甚。英军肆行无忌,在附近各乡村,日夜巡扰,打破门窗,抢夺耕牛、各项物资,令人发指。群众已串连抗敌。5月29日,一队英军到三元里劫掠,在东华里又污辱妇女,并祸及萧冈各乡。附近群众共愤,鸣锣聚众。愤怒达到了极点的三元里群众,在农民韦绍光等号召下,当场打死敌军8人。为准备迎击英军再攻,韦绍光等带领农民在村北三元古庙前誓师,严词声讨英兵暴行。韦绍光由庙内捧出一面黑底白牙边的三星旗,声明是抗英指挥旗,带领农民高举拳头宣誓:旗进人进,旗退人退,吹螺前进,鸣金收兵;杀绝英夷,打死无怨。人民大众群情愤激,摩拳擦掌,决心痛击英军。为集中更多群众抗英。他们派代表到附近各村联系。当天下午,周围103乡的代表集中在三元里附近的牛栏岗举行会盟,研究抵抗英军的策略,议定各村15岁到50岁的男人共同出击,诱敌至牛栏岗,一鼓歼灭。
5月30日黎明,一支农民武装分队佯攻四方炮台。正在吃早餐的英军突然听闻杀声大起,吓得心惊胆跳。英军除留部分兵力驻守四方炮台外,其余1000多名官兵在司令郭富(卧乌古)带领下迎击。这支小分队农民按计划且战且退,往牛栏岗方向撤退。英军追至牛栏岗,发现中计时,被早已埋伏在山岗四周的8000农民包围。顿时,农民大众以排出倒海之势迅猛冲杀过来。战鼓齐鸣,螺号声、杀声震天,喊杀声惊天动地。各路农军手执长矛、大刀、扒、锄头、铁锹等武器,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将英军团团包围。突如其来,令英军阵脚乱作一团。农民颜浩长手持长矛,冲向前方,刺死英军军需少校毕露。无数闪光光的大刀、许多亮闪闪的长矛,千百把锄头、铁锹,将英军打得落花流水。卧乌古见势不妙,阴谋带队逃返四方炮台,但被农民武装截击。双方进行肉搏战。英军节节失败,向后撤退。当天下午,敌军退到三元里附近。天公偏不作美,电闪雷鸣,暴风骤雨突到。英军在大雨倾盆而下的情况里,火药受潮,枪炮失灵,没有一支洋枪可以用打火具点着。敌人的刺刀之于中国武装的长矛只不过是一种可怜的防御物。获此天时发利,三元里人民愈战愈勇。武装起来的群众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赤着两脚在雨水中追击英军。这时,三元里的妇人与儿童亦纷纷出来助威助战,自动煮好饭送到战场。英军穿着长靴跌跌撞撞,寸步难行,已成翁中之鳖,有的弃枪逃走,或引颈待戮,乞命之声震荡山谷;有的被捕,有的被击毙,有的举手哀声求饶,狼狈异常。直到夜9时,卧乌古才带领残兵败将,好不容易窜返四方炮台。是日,英军被打死打伤48人。他们承认自从航海屡交锋,数万官兵无此绩。武装群众仍紧追赶来围攻。当天,三元里人民获得了抗英斗争的大胜利。
31日,广东广州番禺、南海、花县、增城、从化等市县400多人,乡镇人民1.5万人,先后到来围困英军司令部四方炮台。炮台内英军虽有30多尊大小炮和许多枪支武器。但炮台外。旌旗林立,刀枪闪动,喊杀声浪,不绝于耳,气氛非常激烈。英军被迫龟缩在四方炮台内。一筹莫展。英军司令卧乌古惨败后,只好派人求助于刚刚在《广州和约》里签字的广州知府余保纯,请他立即解散包围四方炮台的群众,还以“扯下休战旗帜,恢复敌对行动“作威胁。清“靖逆将军”奕山亦赶快出来为英军效劳,下令余保纯带领一队清兵,在英军官威尔逊中校、慕尔上尉随同下,步向三元绅民作揖劝和,“代夷乞免,越数时许。绅士潜避。……众口喧哗,笑声闻里”。英军被解围。
这次反英斗争,前后共打死英军官兵200多人,其中校级军官2人。俘虏10多人,缴大炮两尊,刀枪900多件。英军受沉重打击。6月1日,由四方炮台撤退到虎门。四方炮台从此回到中国怀抱。在战争中,四方炮台被打烂,后又遭到严重破坏,现仅存炮台地基及附近镇海楼越秀炮台,供群众观看。当时,广州人民以粤语方言写了一首数目字顺口溜:一声炮响,义(二)律埋(进)城,三元里顶住(抵抗),四方炮台打烂,伍元子(清广州官员)求和,六百万,赔款,七七礼拜(星期天称礼拜七,嗣后,外国纷纷在广州建教堂,一些群众礼拜七星期天到教堂做礼拜),八千斤未响,久久打下(一些炮很久才打一下)十足输晒(清军十足失败)。随后,在四方炮台附近又建立了越秀东台、越秀西台,每台配置大炮各一门。现两门炮移到越秀山镇海楼陈列。
四方炮台及其附近三元里群众的反英斗争,为英雄的广州争得了不朽的荣誉,为中国人民树立了抗外敌获胜利的丰碑。1950年,广州人民政府在三元里建立了“一八四一年广东人民在三元里反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烈士纪念碑”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料陈列馆,陈列四方炮台、三元里抗英史料。其中记述: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1年5月,英军占领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处骚扰,奸淫掳掠,激起中国人民无比愤慨。同年5月31日,三元里一带103乡及番禺、南海、增城、从化等地群众包围四方炮台,次日英军被迫撤出广州。撤出时将炮台以及各炮破坏,后经修复。
第二次鸦片斗争时期炮台又遭破坏,1856年10月27日,英军炮击广州城,29日一度攻入广州外城,在街道上、房屋中进行射击。英军由于兵力不足,到两广总督衙门抢掠一番后即退出,在珠江河军舰上炮击广州。1857年12月12日,英法联军5600多人对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最后通牒,让联军入广州,占领珠江沿江炮台。叶名琛拒绝。12月28日,英法联军进攻广州,首先占领东固炮台,29日占领越秀山四方炮台旧址和山上所有制高点,并控制大东、大北、小北三门。广州全陷敌手。叶名琛被俘,后在印度囚禁病死。广州群众反击英法联军。英法联军无法统治广州,让卖国投降的广东巡抚柏贵、广州将领穆克德纳继续任原职,维持统治。英法联军占广州后,将四方炮台夷为平地,拆毁虎门至广州沿江炮台,拆除越秀山附近民房。广州人民组成团练总局,反击侵略军。中、英、法《北京条约》签订后,1861年10月1日,英法联军从广州撤出,结束了他们对广州长达三年的统治。四方炮台旧址所在地越秀山重返中国怀抱。按《北京条约》将中国赔款增至白银800万两,永租香港九龙司10平方公里给英。法强租靖海门内两广总督衙门原址天主教堂(今广州一德路天主教堂石室)。四方炮台不存在,只存遗址,现仅存地基。1959年在炮台遗址发现铁炮一门。

文献资料来源:2007年   摘自《广东近代要塞》

作者:梁川主编

索取号:K928.77/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