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口,街坊不知“猪屎寮”

    今天的东山口,车水马龙,总部经济聚集,教育、医疗资源丰富,可谓寸土寸金。可在20世纪初,这里还是城东门外的荒地,人烟稀少。当地有一个地方因为搭建马圈而被称为“马棚岗”,该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马棚岗的南侧曾有个地方叫猪屎寮。有人说,如今的竹丝岗是由“猪屎岗”演变而来,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专题统筹 徐光朝 李月婷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玉琴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梁钜聪

    竹丝岗还是“猪屎岗”?

    驾车沿东风东路由西往东行驶,快到农林下路的时候有一条宽约5米的小道,这条小道就是竹丝岗二马路。沿着这条路一路向南,可以到达竹丝岗大马路、竹丝岗三马路和竹丝岗四马路,这一带被统称为“竹丝岗”。在清代以前,东山一带还是城外东郊的荒地,地势起伏,竹丝岗就是其中一个山岗。

    坊间传言,此前竹丝岗有很多猪栏,因猪屎多而得名“猪屎岗”。后来,这里慢慢进入老城区,地名使用近音字“竹丝岗”代替。

    日前,记者走访竹丝岗。当地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工作人员均表示,他们所知道的竹丝岗是因为以前这里种了不少竹子。记者查阅了专门记述越秀地域历代变迁的《越秀史稿》,书中记载称“竹丝岗因岗上种有粉单竹,故名”。清代至20世纪初,竹丝岗北麓一带是大片竹丛,且与小珠石冈(今执信中学地块)相连,两岗之间由今天的东风路连接。

    竹丝岗确有“猪屎寮”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竹丝岗和猪没有关系了?其实不尽然。根据《越秀史稿》记载,竹丝岗附近有个地方名为“猪屎寮”。“猪屎寮”在马棚岗南麓,清代至20世纪初为民居点,寮的北面是竹林,东南两面则为禾田,相当于如今马棚岗南侧中山二路一带。后来随着城区东扩,竹林禾田渐渐不复存在。

    记者翻查资料得知,“寮”意为“小屋”。那么“猪屎寮”就是“有猪屎的小屋”,是不是就是猪圈呢?有资料显示,“猪屎寮”曾是专门以运送城里猪屎为生的人所住的村庄。无论是哪种,都和猪有关。

    如今,马棚岗中山二路一带早已变了模样。这里还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楼房,也有宾馆、招待所以及写字楼等等。记者询问居住在这里的街坊,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只知马棚岗不知“猪屎寮”。

    竹丝岗差点变成公园

    如今的竹丝岗是个闹中取静的宜居街区,但20世纪初,这一带差点就成了广州市第二公园了。

    据了解,1922年3月,广州市政厅表示“拟将东郊之外蟾蜍岗、马棚岗、竹丝岗等六岗收归公有”,当时有关部门认为广州市区只有一个公园“太少”,应该多开辟空地方便民众就近娱乐休息,因此决定将“东郊之鸡斗竹丝两岗”收回作为广州市第二公园。但3个月后即1922年6月,该计划便终止了。
  
    后来,有关部门尝试通过“模范住宅区”建设推动城市发展。如今竹丝岗一带仍能看到当年留下的建筑,例如位于竹丝岗大马路1号的中山大学北校区幼儿园就是其中之一,校园里部分红砖外墙的楼房,建有中式阳台栏杆以及琉璃瓦屋顶,是典型的中西结合建筑。

    街坊说

    “竹丝岗以前叫猪屎岗?唔系啩!系呢度种过好多竹吧?呢个解释好听好多。
  
    ——街坊王姨”

文献来源:2019-02-06   信息时报-A07

作者:张玉琴

点此查看报纸原版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