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圣心大教堂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遗址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世界上传播最广、信徒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该教于1世纪中叶产生于地中海沿海的巴勒斯坦,原来是犹太教的1个支派,135年从犹太教中分裂出来,成为独立的宗教;392年又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并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精神支柱。1054年分裂为罗马公教(天主教)和希腊正教(东正教)。16世纪中叶,公教又发生了反对罗马教皇封建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陆续派生出一些脱离罗马公教的新教派,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后来又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又称“更正教”、“耶稣教”、“抗罗宗”(即“抗议宗”)。
广州乃至广东最为重要的天主教文化遗址是圣心大教堂,这是天主教在欧洲的堡垒-法国所建。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法国政府强迫清政府在停泊于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签订了不平等的中法《黄埔条约》。除取得中英、中美条约中规定的全部特权外,法国还在第二十二款中规定法国人可在五口建造教堂,“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这样,清朝政府就被迫负起了保护法国人在中国传教的责任。但法国还不满足,于1845年以炮舰威胁,坚持必须由清朝皇帝正式颁布命令,对天主教弛禁;1846年2月,清政府被迫下令,不许各地官吏再查禁天主教,违者加以处分。同时命令各地将康熙年间所建造的天主教堂,“除改为庙宇民居者”外,一律发还给教徒;及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法国根据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公平的《天津条约》,更加得寸进尺。在这种情况,圣心大教堂得以修建。
圣心大教堂位于广州市一德东路,因教堂主体系花岗石砌筑,故广州市民一般称之为“石室”。教堂系由法国租地而由法国天主教普行劝善会,参照12-16世纪以法国为中心盛行全欧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仿巴黎圣母院设计建筑而成。建筑规划极富理性,体现了西欧文艺复兴以来的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建筑过程中曾聘请广东揭西县建筑工人蔡孝为总管工,全部建筑费用为40万金法郎。光绪十四年(1888),教堂在广州两广总督衙门故址落成。
教堂东西宽35米,南北深78. 7米,建筑面积为2754平方米。南面山墙两侧为两只尖顶的石塔,高58. 5米。东塔顶楼安装有运自法国的大铜钟;西塔顶楼起初亦安装有机械设时钟;南、西、北三方塔壁均镶有罗马文字的钟面。教堂内用石料全部凿自香港九龙,水运至广州加工砌建。
教堂平面的横翼较短,宜于进行宗教活动,两侧门窗均为尖拱式或玫瑰花形,镶嵌有红、黄、蓝、绿等彩色玻璃组成的反映天主教内容的图案,不仅避免了外面阳光的直接照射,而且容易折射阳光,形成多彩光线,衬映出教堂内神秘、慈祥、的宗教氛围。
教堂范围原占地60多亩,附有神学院、育婴院、学校、医院等。现占地面积2700多平方米,仅有教堂东面的颐铎园、主教府。1979年后相继进行了修复。
1962年,教堂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东省、广州市天主教爱国会的所在,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也是广东乃至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结构古建筑建筑物,以及远东最大的一座哥特式石结构建筑。作为世界级的宗教,天主教以拥有广州圣心大教堂为荣,圣心大教堂也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天主教文化遗址之一,成为海内外天主教10亿教徒心中的圣地。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等著

索取号:K296.5/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