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的尺度——财政厅前地
这是广州老城区的一个小广场,位于北京路北边尽头向西转入广大路的拐角处。由于这里是广东省财政厅大楼前的一小片平地,所以市民习惯称这里为“财厅前”。严格地说这个狭窄的地方实在不能算是什么广场,只能说是街道拐角处一个略有些地方可供人驻足的场所。
从北京路的南端沿路而上不断走近财政厅前地,是一种相当偷快的经历。特别是当向北越过中山五路之后,财政厅前地四周的建筑赫然在目、风格尽显,一个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建筑和谐共处互相辉映的城市街景是那样清晰真切,转瞬间印证了深存于我们理念记忆中的充满历史情调与现代色彩的城市意象。
视觉焦点就是那幢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省财政厅办公大楼。这幢由法、德两国工程师设计的建造于1919年的广州近代古典折衷主义建筑,有着作为这个场所轮廓线重心的宏伟壮观的弯窿顶和仿罗马双巨柱式的大门,以及门前石砌的弧形大台阶。近代广东省财政厅的前身为明清两代的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即藩司衙门),是朝廷派驻广东的最高行政机构。布政使在明初设置时俗称“藩台”或“藩司”,为一省最高行政长官,民国后才在此基础上建设“广东省财政厅”。也就是说,这幢大楼从一开始就是城市的重要机构,在市民心目具有某种象征性。那巨大而优雅的圆顶,一直成为市民在情感上确认自身与城市关系,并形成城区方向感和认同感的标志。
构成省财政厅前地整体环境的,还包括其他各类建筑。在邻近小广场的北京路北段东边一侧,有仿古典主义风格的骑楼建筑广州市北京路文具批发部大楼、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有着优美垂直线条和拱形窗户的广州科技书店大楼。这里毗邻而置的多家书店及文具门市轻轻飘散着几许温醇的城市文化情调。西边一侧有城市传统的连接成长长廊道的骑楼建筑,这里传统上一直是城市百货业重地,有着浓重的商业气息。此外,小广场西南侧有一条与中山五路连通的城市老街巷——为纪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澳洲谋生的一对兄弟创办广州大新公司,为城市做出贡献而命名的“昌兴街”。街内那些虽然陈旧却依然实用及富有活力的古老民居,极大地增添了这场所的世俗生活气息。
特别具有意味的是,在场所基本格局的背后,巍然矗立着同样建有优雅圆顶的省财政厅新大楼、湖水绿色玻璃幕墙的广州大厦和46层近200米高的瑞安广州中心等多座挺拔高峻的现代高层建筑,客观上成为一个巨大的背景,与场所中的老建筑构成了强烈却又和谐的对比,传达着关于城市发展的某种寓意。
从清代商业繁盛、书坊兴旺并传承着唐宋古道遗风的双门底,到今日充满时尚元素的北京路步行街,财政厅前地能够让人明显感受到一种传统与现代融于一体并且始终向世界敞开的城市内在精神。场所中风格多样的老建筑和充满人气的老街巷,连同那些树冠茂盛的老榕树,无不展示着这个场所的古老气质或具有来历;这里一直充盈着的现实生活气息和都市符号,尤其是那些巨大的现代建筑,也宣示着它的现代性。这是一个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街区,这是一个能给人以家园感和精神关怀的场所。在榕荫下的每一个街角,或每一处台阶、过道及骑楼廊柱,我们都可以遥想与其相关的城市历史的每一幕,和我们个人或家族生活往事的许多细节片断,从而理解我们今天为何如此生活。
流连于此,还会有一个同样明显及重要的体验,那就是场所的宜人尺度。这里没有那种刻意营造的宏大场面和炫耀的盛大气势,整个结构都是紧凑的符合人的尺度因而适于日常生活的,从某些角度看甚至是略嫌狭窄的。就在这种有限的空间中,现代城市凭借向上的空间建构,在紧凑中同样获得一种宏大的气度。老城区的紧凑丝毫不影响场所给人的视觉震撼与审美愉悦。
因为它的适宜尺度,这里的每个角落都是市民们乐于前往和轻易可达的。一个紧凑的空间不会让人望而却步,由于这场所座落于居民稠密和文化商业繁盛之区,它本身就是一个繁盛的公共空间,平时总是汇聚人气,有着适当密度的人流。也时常举行一些社区活动或更有规模的公众咨询及社会宣传活动,周边居民和过路行人都便于参与。“‘参与’和‘活动’,是构成城市的重要因素,城市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参与性’——它需要人们在其中穿梭活动”。○1市民能够被吸引前来参与及活动的前提之一,就是场所要有适宜参与及活动的空间尺度。同时也有一个心理尺度问题,原本那些宫廷化的古典主义建筑譬如仿古罗马的柱式建筑,多少有点象征绝对君权或以所谓高贵感而盛气凌人,但由于它们被置于城区的同样富有特色的地域建筑中,在空间比例上也很紧凑,现在看来没有刻意的夸张,因此在长期的城市日常生活中距离感被逐渐消除。在今日广州市民心目中,它们只是一种外来风格的优雅建筑,仅此而已。财政厅前地在空间和心理上的小尺度近距离,适合市民活动的需要,也似乎更符合这座城市的性格。值得强调的是,这种不事张扬、谦逊克制和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尺度,是广州历史性格的一种物化的准确表达。尤其是当我们联想到今日广东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其财政厅办公大楼并没有那种显示财富与权力欲望的规模与气势,反而在充满市民气息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渗透散发出一种城市悠远的历史感和优雅的艺术趣味,显示出某种世俗的高贵,这就足以令人在不经意中生发出由衷的赞赏和敬意。

文献资料来源:2010年1月   摘自《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

作者:徐晖

索取号:K926.51/36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