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榕寺-曾经供奉海外佛骨的名寺
六榕寺住于广州市六榕路。根据唐初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记载,六榕寺初名宝庄严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屈大均所称“梁大同间刺史萧誉所建”系建一设在大殿前的木塔。
史载,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诏许昙裕法师建一木塔于广州,供奉从海外迎请回来的佛骨,并赐名“宝庄严寺舍利塔”。南汉时,刘氏宗女出家为尼,居于此寺,因改名“长寿寺”。北宋初,寺、塔均被毁。太宗端拱二年(989)重修寺院,僧人以崇敬禅宗六祖惠能,以修“净业”,故改寺名净慧。哲宗绍圣四年(1097)郡人、前陕西宝鸡主簿林修等重建宝塔,下匣埋佛牙舍利,塔龛为千佛像,易塔名“千佛”;郡人赵叔盥撰文并书写了《重修广州净慧寺塔碑记》,碑文记载说“南海”(指广州)之分信佛,寺院众多,但未有佛塔,故林修等倡议修塔。事实上,净慈寺就因建塔而修寺,不过塔焚于北宋初年。林修之议得到众人赞同,于是匣藏佛牙舍利,龛藏千佛像的千佛塔(即花塔)由此重建。碑文中提到,南海(广州)之地,“海舶贾胡,以珠、金、犀为之货,丛委于市,地大物綶,号称富饶”,形象地描绘了广州“海舶贾胡”、南海整齐荟萃的“富饶”,对于了解广东海上丝路宗教文化遗址有关,而且对了解六榕寺、广州海洋文明亦大有裨益。哲宗元符三年(1100),文豪苏轼来游净慧寺,见塔畔植有高大榕树六株,乃题“六榕”二字,于是寺、塔均改名“六榕”,沿用至今。
六榕寺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东向的山门内依次为天王殿、花塔、大雄宝殿。其北有解行精舍等,其南有碑廊、观音廊、流注堂和补榕亭等。
六榕寺屹立寺院之中,寺中有塔,“巍峨轮奂,雄矗天半,海舶收港,引为表望”;南宋方信孺《净慧寺千佛塔》诗曰:“九井神光射斗牛,天开宝级镇南州。客船江上东西路,常识嶙峋云外浮。”可见,六榕塔有导航标的作用。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北宋初年,木塔被火烧毁;绍圣四年(1097)重新建成这楼阁式砖塔。塔平面呈八角形,每两级间设暗层,外观9层,明暗共17层,高57.6米,朱栏碧瓦,丹柱粉墙。顶层中央竖着元代铸造的千佛铜柱,铜柱穿出塔顶,贯穿着塔刹构件,总重逾5吨,以铜而不用木做刹柱,全国罕见。首层副阶以及各层琉璃瓦檐则为晚清重修时的式样,出檐较浅;二层以上的木栏杆,系1980年仿宋式斗子蜀柱勾栏修复。塔身密布1023尊浮雕小佛,还有云彩缭绕的天宫宝塔图,颇具印度佛教艺术传统的风格。登上顶层可俯瞰广州市区景色。因塔身色彩斑斓,故有“花塔”之称。
在清同治八年(1869),清广州将军库穆长善奉命来守广州,见六榕寺佛塔零落,风雨剥蚀。乃于同治十三年(1874)主持重修,光绪元年(1875)完工。之后库穆长善亲自撰写了《重修六榕寺佛塔记》并刻碑,碑今藏于六榕寺花岗石浮雕双龙碑框内,碑高92厘米,宽35厘米,由副都统果尔敏书,碑文称:“广州都会,凭山瞰海,为百蛮锁钥,番舶连墙,宝货鳞集。固一大重镇也。”指出了广州在海外贸易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作为“都会”、“重镇”的地理价值;碑文又称六榕塔“巍峨轮奂,雄矗天半,海舶收港,引为表望”,说明晚清时期六榕塔仍有导航标的作用。
此外,寺内有宋代六祖铜像,法貌庄严,衣纹流畅,生态超然;以及苏东坡像及一批古碑,都是十分珍贵的文物。
六榕塔在1963年成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80年代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广州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作者:顾涧清等著

索取号:K296.5/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