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像他,似疯非疯地活在这人世间
南海十三郎终于“回家”了

他是雪山白凤凰,形骸痴狂,心如明镜,只因对凡尘一低头的怜悯,而跌落人间。

他是一代广州才子、著名粤剧编剧南海十三郎。

香港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公演二十余年,久演不衰,近年来除香港地区外,还在佛山、深圳、上海、北京、新加坡巡演,掀起“南海十三郎文化热潮”。

2013年6月15日的《羊城晚报》有报道——《南海十三郎,广州等你回家》。

2016年8月5日至7日,《南海十三郎》首次在广州上演,南海十三郎终于“回家”。

1

最令学者期待的一场演出

南海十三郎是个传奇。《南海十三郎》是个神话。

近年来,有很多广州戏迷不惜去香港、深圳、上海、北京观看舞台剧《南海十三郎》。这一次,《南海十三郎》终于在广州上演。

戏迷一尝夙愿。研究岭南文化的学者也大感欣慰,满怀意味深长的期待。

岭南文化学者、羊城晚报编委,广东省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罗韬先生,在《换一种角度看近代岭南文化》(刊登于2012年9月28日《南方周末》)一文中提出:北有《茶馆》,南有《南海十三郎》。

《茶馆》是时代的凯歌。《南海十三郎》是挽歌。《南海十三郎》的“走红”,是内地观众的审美口味从向前看、向西方看,回归到向后看、向传统看的缩影。

戏剧是历史的缩影,《南海十三郎》就是各种缩影的交集。南海十三郎本身的命运,是不适应主流文化的文人之缩影,便是潦倒生,便是癫狂死。南海十三郎家族的命运,又是不适应主流社会的大家庭之缩影,终是人离散,终是声名改。

这一阕骊歌,就是广州、香港两地在特殊时期社会变迁的故事。

《南海十三郎》,是粤语文学的巅峰之作。

曲终人散,思绪万千。

2

跌落人间的雪山白凤凰

这个神一般存在的南海十三郎,究竟是何人?

也许,他从来就不是凡人,而是在舞台剧中,他至死都抱着的那张“破烂画”中,凡人看不到的图画——雪山白凤凰。形骸痴狂,心如明镜,只因对凡尘一低头的怜悯,而跌落人间。

南海十三郎原名江誉镠,别名江枫,广东南海人,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祖父江清泉是茶叶商,人称江百万。父亲江孔殷是晚清翰林,康有为弟子,长袖善舞,回翔政商两界,是清末民初广州地区的地方实力派,绅权代表人物之一。广州沦陷期间,江孔殷拒绝出任伪政府官职。1949年,又拒绝蒋介石台湾之邀,不久后在土改运动中绝食身亡。

江孔殷是戏痴,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坤伶李雪芳、京剧名旦梅兰芳都有交往。太史第风光之时,常常高朋满座,家宴远近闻名。广州著名的“太史蛇羹”就是太史第的私房菜。

南海十三郎家中排行十三,也是戏痴,受十一姐江畹徵影响,少年时就对编剧有兴趣。十三郎早年就读于上海某大学医学院,又曾入读中山大学法律系,精通英、德、法语。年轻的十三郎浪荡不羁,又因情场失意无心向学,独爱看戏和写剧本。后被薛觉先看重,邀请十三郎到广州觉先声剧团做编剧。南海十三郎急才惊人,编剧手法老练,因人度戏,剧本结构严谨,正气凛然,曲词文采斐然,代表作有《燕归人未归》、《花落春归去》、《寒江钓雪》、《心声泪影》、《梨香院》。在舞台剧《南海十三郎》中,演员以诗白的形式概括出南海十三郎所编剧本的精髓:“心声泪影女儿香,燕归何处觅残塘,红绡夜盗寒江雪,秦淮梦断月茫茫。”

每逢十三郎编剧的戏上演,薛觉先必把十三郎名字与自己名字并列写在戏院招牌上,十分提携。南海十三郎二十出头,就在省港澳粤剧界声名显赫。十三郎为人豪放癫狂,傲骨铮铮。抗战期间到粤北参加救国宣传,并在报刊写文章批判卖国行径。抗战后回到香港,此时的粤剧舞台从编剧主导转为时髦的导演主导,十三郎不肯违心去写类似猩猩强抢民女之类的媚俗剧本,逐渐生计潦倒,沦落街头。

1948年,南海十三郎从深圳坐火车回广州,途经石滩桥时跳下,幸被人救起送往广州红会医院救治,伤愈后回到太史第,从此疯疯癫癫。上世纪五十年代,土改运动开始,太史第家破人亡。十三郎又流浪回到香港,此后,一直暗中照顾他的薛觉先、曾当过十三郎助手(剧中表现为师徒之缘)的名编剧唐滌生相继离世,南海十三郎无依无靠,时而行乞,时而在寺庙中度日,1984年逝于香港青山精神病院。

3

谢君豪说,《南海十三郎》展现了 生命兴衰、人世枯荣

《南海十三郎》的成功,离不开主演谢君豪“灵魂附体”的表演。

“红绡夜盗寒江雪,痴人正是十三郎”,在舞台上,谢君豪的身体,就是南海十三郎毕生痛与狂的载体。1997年,谢君豪凭电影《南海十三郎》夺得第3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奖,成为一位最具书卷气的影帝。

在舞台剧《南海十三郎》广州上演的前夕,8月3日下午,广东粤剧院也请谢君豪先生进行了一个《影视与舞台剧表演漫谈》的讲座。

谢君豪认为表演的精髓是:投入、真诚、相信。

谢君豪说:“《南海十三郎》除了包涵很多老广州、老香港的情怀,还让观众看到一个生命流动的轨迹,人生刹那生刹那灭,良辰美景、断井残垣、生命兴衰、人世枯荣,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生的无常。”

为了准备“粤剧学者沙龙”的交流,笔者作为沙龙主持人,邀请罗韬先生和谢君豪先生到北园酒家饮茶。

之所以选在北园,当然不只是为了虾饺。

江太史第旧址位于同德里、龙溪首约,今已不存,现址是海珠区党校,只有党校院内的一株老榕树,仍是太史第旧物。江孔殷爱养兰花,太史第的后花园命名“百二兰斋”,如今也全部铲平,建成海珠区少年宫的篮球场。

太史第不在了,要领略太史第残存的风光,可以到著名的北园酒家。上世纪五十年代,广州市政府重修北园酒家,把太史第的乌黑实木大门、十二屏金漆屏风、大型满洲窗、柱顶木雕、古董衣架,悉数搬去,打造出广州食肆少有的古韵与奢华。时至今日,这些满洲窗与屏风,依然气派不凡。

土改运动开始后,已瘫痪的江孔殷被赶出太史第,用箩筐抬回老家,一个多月后便与世长辞。太史第的古董字画大部分不知所终。据传某管家趁乱搬走了不少家具,后来开了一家文物店,其中包括慈禧太后赐的一张酸枝大床。

《南海十三郎》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穿越历史,跨越文化,而编剧杜国威先生在创作时并没有这样宏大的设计。杜国威说:“我努力去想像他该是个怎样的人,但他从不入梦!我十分喜爱南海十三郎,但我知南海十三郎一定不喜欢我,我是个惯性妥协、惯性接受现实的人,我亦不能似疯非疯地去活上三十多年,但每念及他,仍是热泪盈眶,因为,一个编剧去写另一个编剧坎坷的一生,实在需要无比抑制去抽离自己!”

讲座预告

《南海十三郎》在粤语文学中的地位

广东近代史上的大家族对岭南文化有什么影响?粤语书写对岭南文化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舞台剧《南海十三郎》上演二十余年,久演不衰,有过多少版本?主创人员有何心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感受有何差异?

——由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中国粤剧网主办的“粤剧学者沙龙”将于8月8日举办新一期沙龙,本期主题是《<南海十三郎>在粤语文学中的地位》。

主讲嘉宾是岭南文化学者、羊城晚报编委,广东省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罗韬,特邀嘉宾是金马奖影帝、香港浸会大学兼职研究员及客座讲师、南海十三郎饰演者谢君豪。

8月8日下午2点,欢迎对粤剧文化及岭南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到广州大学城内环西路66号广州文学艺术创作中心3楼西319,分享罗韬和谢君豪的精彩对谈。

文献资料来源:2016-08-05   新快报-A29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