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除夕花市
广州素有花城之美称,这不仅是因为广州四季春色常驻、百花争艳,更是因为广州一年一度饮雀中外的除夕花市,使广州成为花的海洋,给城市添色不少。
广州的除夕花市,又称年宵花市或迎春花市。每到岁暮,鲜花簇拥街头,市民徜徉其中,热闹非凡。曾任广州市市长的朱光同志就曾填下一首词:“广州好、花市百共开。除夕东风花共醉,芬芳盈掬絜春回。曙色破天来。”盛赞了广州花市,同时描述了徜徉其中的人们“花不醉人人自醉”的欢快心情。秦牧同志在他的散文《花城》中已多次描述了花街的盛况,那真是“灯色花光,一片锦绣”。欧阳山同志在《三家巷》中也描绘过那热闹的景象:“人们只能一个挨着一个走,笑语喧声,非常热闹。”清末有首《羊城竹枝词》云:“羊城世界本花花,更买鲜花度岁华。”“郞自提筐侬唱歌,月照卖花人过河。”又能佚名诗云:“花海人潮十里长,嫣红姹紫竞登场,满城炮竹迎春夜,到处花团锦簇天。”可见百十年来,文人骚客对花市确是着墨不少。他们不仅描述花市的盛况,而且以花喻物,尽情表达自己欢愉的心境。
广州除夕花市,是目前我国大陆所独有的。究其形成的源头,可追溯到明代。当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载有:东粤有四市,即罗浮冲虚观的药市;东莞寥步的香市;广州七门的花市;廉州城西的珠市。尤以广州花市为甚。在珠江南岸,种花者众,故清朝陈华又有诗云:“三十三乡人不少,相逢多半是花农。”每天清晨,花农们采摘鲜花,挑到这里出售。《羊城竹枝词》也描写了这种景况:“茉莉蔷薇夹马樱,携篮叫卖一声声,双双飞蝶频追逐,跟个卖花人入城。”那时,人们称花农经常出入城的五仙门码头为“花滤头”。鲜花多在老城的七个城门下出售,每个城门市场就约定俗成地称为“花市”,构成了“花市”的雏形。
《壬申南海县志》说:“花市在藩署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酷夜尤称丽景。”(藩署前即今省财政厅前)可见,花市在平时就已有夜市。《广州城坊志》引潘贞敏《佩韦斋诗钞•花市歌》小序云:“粤省藩署前,夜有花市,游人如蚁,至彻旦云。”可以想见平时花市已如此热闹,春节作为民间最隆重的节日,而花又历来被人们所钟爱,除夕花市的形成和出现也就顺乎情理了。
一年一度的除夕花市,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期才形成的。清朝宣统年间梁鼎芬修《番禺县续志》载:“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盛。”19世纪末张心泰在《粤游小志》中记载:“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城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华。”而光绪年间的《羊城竹枝词》亦有:“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由此可见花市逐渐发展,从“岁除尤盛”到“岁暮花市”“至彻旦云”了。
广州除夕花市兴旺并逐渐形成习俗大约是在1920年前后。那时旧城区拆建,花市的发源地藩署前一带成为宽敞的大道,游花市的人也逐渐多起来,随着年代的推移,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除夕之夜逛花街已成为广州市民的习俗、癖好,正因为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花市才得以延续至今,长久不衰。
广州的除夕花市,在20年代定型,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开市至除夕深夜12时。事实上,多年以来,花市一般都延长一两个小时才散市。在除夕前的一个星期,广州用于花市的主要街道(现主要旧“教育路、西湖路、多宝路、逢源路、滨江西路、东川路)就禁止车辆通行,有关部门开始为花农搭售花的棚架摊档。这些花架一层层沿街伸展,摆成几条长廊,每个花市的出入口处还搭起绚丽辉煌的迎春牌坊。花农们预早几天就开始把一些大盆的花木陆续运来。农历二十七、八日,花市正式开始,那时十里花街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气氛。花市里,喇叭播放着轻快的广东音乐,晚饭后的人们慢慢举步,赏花、买花、“卖懒”,川流不息。除夕之夜,花市达到高潮,这时到处都是人山人海,水泄不能。买了花的人们,只好把花束高高举过头顶,或者把一盆盆金桔、盆景托在肩上,小心翼翼护着花,随着人流缓缓而行。中心花市常常还有著名书法家应众挥毫,更为花市添色不少。到了新年钟声敲过后,人们才慢慢散去,但由于花市街道之长,人流之多,一些人想“捡花尾”,以及广州人逐渐形成的夜生活习惯,使整个花市实际拖至年初一凌晨2时后才散市。而行完花街的人们,或回去休息,或结伴上茶楼,或上要好的朋友家中聊天、看电视、互相祝福,继续欢度良宵。
广州花市,百十年来长盛不衰,沿袭至今。其主要原因是年年花市都有令花迷惊讶的新奇品种或新颖的盆花造型。花,历来被人们誉为美的化身。年宵花市不但有桃花、菊花、大丽、剑兰、芍药、银柳、吊钟、鸡冠花等各种各样的应时花卉;还有山茶、万寿菊、米兰、水仙、玫瑰、含笑以及硕果满枝头的金桔、四季桔、朱砂桔、金蛋果、代代果等多姿多彩的盆栽;平时难得一睹芳容的牡丹、君子兰、丁香、山樱、绣线菊等北方名花,以及紫罗兰、日本杜鹃、双色果、荷兰郁金香、非洲菊等外国花卉,也在花市上露面。人们徜徉在花海中,无不为花的艳丽而惊叹,为花匠的巧夺天工而感叹。徐澄溥这样描述花市的奇景:“双门花市起幢幢,满插箩筐大树鐎,道是鼎湖山上采,一苞九个毅同志在游花市时题下:“去年花市好,不与往年同,今年花更好,如见开门红。”的确,广州的花市越办越好,规模越来越大。1980年,广州岁暮花街总长超过10里,卖花摊档在3000个以上,最大型的一株桔结果4000多个,最大的一枝桃花高达4米多。1985年春节,花档多达2300多个,市内8大公园还同时举办迎春花会,行花街的达200万人次以上。到1986年,花市计有2300多个花档,时花档口就有900多个,盆桔档口300多个,逛花街者达300多万人次,相当于倾城百姓一同赏花。
广州市民爱花市,喜欢全家老少结伴“行花街”,或约三五知己同游,不仅仅是爱花艳、果美,还因为这些花果“意头”好,希望买回花果,取得好意头。因此,逛花市已不仅仅是看花、评花,而且与人们的时代风貌、思想情趣联系在一起。1986年花市,同时开展了“微笑在广州”的活动,欢乐的花市又添加了几分热情。人们相互礼让,卖花人笑脸相迎,“对唔住”(对不起)、“勿见怪”、“多谢”、“唔该”(谢谢)之声随处可以听到。人们在欣赏花的艳丽之时,又享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在广州,人们常认为买枝靓桃花最重要,桃花表示鸿图大展,“一树桃花满庭春”。金桔象征大吉大利,水仙则有“仙气”,取其“花开富贵”之意,大丽示大利,茶花美好、菊花清高。所以,桃花、金桔、水仙和一束诸如菊花、银柳、剑兰这类的鲜花,成了广州人必备的年货。“枝上悬钟千万朵,一种一朵闹春风”的吊钟,给人带来春意,很多人都喜欢买上一两枝。花市买花,并不算贵,人们花上几元钱,便可买上一大束,边行边嗅花香,不亦乐乎。但是,若较为名贵的、稀奇的盆花,价格较高,几千块钱一株、盆的也丝毫不奇怪。
即使是不买花,徜徉花市,若遇同事、好友亲朋,更是欢欣异常,结伴饱览春色,相互祝福,亦是快乐之至。特别是情侣们,相互偎依,卿卿我我,既赏花,又增添双方的情谊,互赠对方一束鲜花,融在其中,真是言语无法表达。还有那些外省来广州办事、读书人,宁愿牺牲一次回家享受天伦之乐的机会,也要尽情行一行花街。而未能赶上花市开市的同志,每每提起,总有后悔不已之感。南巡的中央领导同志也常常在除夕之夜出现在花海里,和群众一起赏花、欢度良宵。外国的游客对游花市亦是兴趣浓厚,流连忘返。美国、日本、马来西亚、南斯拉夫、法国、比利时、秘鲁等国家的贵宾,在亲历花市之后,对花市都赞不绝口。
花市的繁荣,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提高。广州人酷爱花木,素有插花、栽花和种树的风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花、赏花的雅兴不断增长,欣赏的层次、水平也不断提高。这显示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文化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在广州,除夕花市也并非一成不变,每年的花市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它象征广州正在走向繁荣、走向现代化。

文献资料来源:1993年12月   摘自《广东民俗大观》

作者:伍岳峰,卢博仪著;刘志文主编

索取号:K892.465/4/2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