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秦)
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秦)
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均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据广州考古发现,广州古城中心2000多年来一直在今天越秀区特别是中山四路至中山五路儿童公园一带。在这一带,从上到下,按历史年代由晚到早,层层叠叠堆积了诸多文化层,比如从地表往下被列为“第七文化层”的是南越王宫署遗址,列为“第九文化层”的则是20多年前发现的“秦代造船遗址”。
秦代造船遗址 位于现中山四路西段。造船工场埋在地下5米深处。1975年开始进行发掘,揭出一段造船台和部分木料加工场地。造船工场建造在灰黑色的沉积黏土层上,有3个木结构的造船台,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平行排列。1号船台在南,其结构是由两行平行的大厚板(樟木)组成滑道(木板宽60厘米一75厘米、厚15厘米一17厘米),下面铺垫枕木(杉木或蕈树)以扩大受压面,形状有如现代的铁道。在滑道的两行厚板上分置架承船体的木墩,两两相对,每对墩的间距不等。船台中宽1. 8米,已揭露出长29米一段,东端有横置的“横阵”,表明已到尽头,往西至88米处钻探仍见滑板,估计其长度当在100米以上。位居中间的2号船台,中宽2. 8米,仅揭出一小段,结构与1号船台同,木墩下出小凸榫,插人滑板的卯眼中。3号船台位于北面,仅揭出一段,滑道中宽1. 8米,结构与1号船台相同。据造船专家推算,3个船台可分别建造身宽5米一8米,载重25吨-30吨的平底木船。1号船台南侧为木料加工场地,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砍劈下来的小木片、炭屑和几块丢弃不用的木料。还发现用木桩和横木构成的“弯木地牛”,这是造船时用来烤弯木料的专用设施。船台出土有铁凿、锛、挣凿、木垂球、磨刀石等工具,还有青铜箭镞和秦至汉初的半两铜钱。根据地层的叠压和造船台上出土的遗物判定,造船台始建于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这处造船工场的巨大规模,造船木材的选择及船台的结果形式等都充分表明,2000多年前我国造船技术和造船生产能力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此遗址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国宫署遗址 位于中山四路忠佑大街。1995年发现,发掘面积650平方米。揭开一个斗形水池状石构建筑的一角。其西、南两边同为斜坡形,坡面斜长11米,各边仅揭出长20米的一段,全用厚5厘米- 12厘米灰白色的砂岩石板,呈冰裂纹斗合铺砌。两坡交角45度砌成一条直线,做工精细。斜坡上端的地面已被后代破坏,仅南坡处尚保存几块平铺的小石板。池的底部用河卵石等平铺。在遗址东南角还发现向西南倾斜的用石板叠砌的大型建筑柱状遗迹。在石板下面的垫土层中,发现一条木质输水暗渠管,是用来给南面的曲流石渠人工水景注水的。遗址中出土大批绳纹板瓦、筒瓦、“万岁”瓦当、印花铺地砖、八棱栏杆石柱等陶、石质建筑构件,以及铁斧、铁凿、错金铁剑、铜镞、鎏金半两铜钱等遗物。在遗址的砂岩石板上发现有部分石刻文字,其中有“蕃”、“阅”、“院”等字,有一块石板上刻有“口口口北诸郎”几字,同为秦隶。另外,在板瓦中发现有“公”、“官”字印戳,还有“万岁”瓦当,在一块印花砖中,有“左官努膝”戳印陶文。斗形池状石构建筑遗存目前仅揭露出400平方米,钻探资料表明,在它的西面有砖井和大量的砖、瓦、木(焦木)、石等堆积,说明当时宫署区的范围较大。遗址的年代是西汉初年即南越国时期。这处2000多年前的石构建筑,在已知中国古代建筑遗址中别具风格,地面用石板作大面积呈冰裂纹铺砌的做法,在我国也属首见。
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公布了中山四路南越国宫署遗址发掘的重大发现,古国王室的典雅风范,跃然浮现于世人面前。“华音”、“长乐”,2200多年前的南越国,就是用如此优美的文字为他们的宫殿命名。南越国一号宫殿经发掘陶片上的“长乐宫”字表明,“长乐宫”宫殿坐北朝南,面积近600平方米,整体制作十分考究。在一号宫殿的西南面,又清理出另一座宫殿的东南角部分。这座宫殿的结构与铺砌形式与一号宫殿基本相同,在该宫殿的散水面上出土了一块戳印有“华音宫”三字的陶器残片。据此,专家指出,这座宫殿很可能就是“华音宫”。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   摘自《越秀文博》

作者:越秀文物编委会编

索取号:K85/4

本馆校对:何威卫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