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串起的旧广州水城记忆
广州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车水马龙,华厦林立。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水网交错的水城,两岸既有商贾贸易之繁荣,亦有香花妙韵之悠闲。

这般景况,依稀如梦。

想领略晚清广州的蜿蜒与生趣,可在广府南音、粤讴的婉转文词中寻找。

上周日晚,粤剧学者沙龙举办了一期“线上沙龙”,主题为《清风桥接漱珠桥——南音中的省城街巷》,由岭南建筑设计师、广府文化研究者吕兆球先生讲述《何惠群叹五更》、《大闹广昌隆》、《男烧衣》、《除却了阿九》等南音经典唱段中的明清“实地”见闻录,配以罕见的明清广州地图与老照片,重现了广州的水城记忆。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1

清末广州客似云来,衣裳鬓影

在《清风桥接漱珠桥——南音中的省城街巷》线上沙龙开始,吕兆球说:“世之变也,志风雅者,记亡不记存。老城风光,很多都只存在于南音的曲词及我们的记忆中了。”

吕兆球形象地把粤北山区一带流行的民谣、说唱称为“山歌”,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称为“水歌”。而木鱼歌、龙舟歌、咸水歌,多传唱于滘、涌、埠等地理位置,满溢着河水的味道。

其中最为优雅的南音说唱,更有相当多的曲词,描写人类在江边劳作、传情、祭祀等社会活动,带有鲜明的水城记忆。

如地水南音经典作品《男烧衣》,讲述一个妓女离世,她生前的恩客撑小舟到江中祭奠她,烧了很多东西“寄”到阴间给她用,诸般物品,细心体贴。

“不若把只小舟将水陆放,等你早登仙界直向慈航。忙解缆,出江滨,又见江枫渔火照住我愁人。各物摆齐兼共果品,妹啊你前来鉴领我诚心。烧页纸钱珠泪恶忍,三杯薄酒奠妹孤魂。烧对童男童女等妹相亲近,吩咐众人使唤要听佢着紧。大串锁匙交过你收紧,你切莫顽皮激着个主人。烧到胭脂和水粉啊,刨花兼软抆,奁妆一个照妹孤魂。烧到芽兰带与共绣花鞋,可恨当初唔好早日带妹埋街,免使你在青楼多苦捱,咁好沉香。”

此曲中的整个祭祀过程,都是在江面上举行。

吕兆球介绍:“当时广州,城内有渠濠通江,江河通海。这种水网格局,较之今日威尼斯,亦不为过。明清时期在广州水面谋生的花艇,有广州帮、潮州帮、扬州帮。扬州帮多在南濠一带,工书画,善曲艺。葬于百花冢的著名歌妓张乔,就出自扬州帮。”

吕兆球还分享了南音《除却了阿九》、粤讴《吊秋喜》等作品中的水上印记。云山珠水,正是缱绻缠绵之地。痴儿怨女,修成正果,有缘便“同佢上岸”。而情债未偿者,则是“往日嗰种恩情,丢了落水”。

2

《叹五更》中的唱词,是清代广州的水城笔记

吕兆球最为倾情分享的,是南音《(何惠群)叹五更》。

“好花自古香唔久,只怕青春难为使君留。他乡莫恋残花柳,但逢郎便买转归舟。”

“三更明月桂香飘,记得买花同过嗰度漱珠桥。君抱琵琶奴唱小调,或郎度曲我吹萧。二家誓死同欢笑,你就话边一个忘恩天地都不饶。”

“奴奴家住芙蓉涧,我郎隔渡荔枝湾,隔水相连迷望眼,独惜写书容易寄书难。”

“无端惊破鸳鸯梦,海幢钟接海珠钟。”

这些《叹五更》中的唱词,简直是清代广州的水城笔记。

吕兆球重点介绍了曲词中提到的。清代漱珠桥,是珠江南入漱珠涌的第一桥。桥的东面有海幢寺,寺北有海珠岛,岛上有海珠寺。这就是《叹五更》所唱“海幢钟接海珠钟”。

如今的南华西街龙溪首约立有“潘能敬堂碑”,讲述了漱珠桥的来历。“龙溪潘氏入粤始祖,名启,又名振承,号文岩,其先祖原属福建泉州龙溪乡,后分支明盛乡白昆阳堡栖栅社。入粤后主理行商,开办同文洋行,以诚实勤学发家,遂成粤东首富。乾隆四十一年于漱珠涌西则置地开村,建宅筑祠,名能敬堂,开支著籍番禺,并筑漱珠、环珠、跃龙三桥,以利交通。居处仍名龙溪乡,祠道则名栖栅巷,以示永不忘祖。启有七子,至今已传十代,族人仍居此处,并遍布国内外。历代人才辈出,不失乃祖遗风。”

海珠岛榕影青葱,木棉红火,在碧绿江水的拍打下,别有逸趣,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珠秋月”。 民国初年曾开辟为公园,东莞木鱼书《过埠歌》唱到:“人话广州好景致,水中有一海珠床。”

海珠床即海珠岛,亦称海珠石,四周水流湍急,多有暗礁,过往船只常常发生事故。1932年人工填河工程开始,海珠石被炸毁,海珠公园亦永沉江底。

海幢寺如今仍保留了局部建筑,可供游览,但已没有了昔日山海相接的气派。清代佘锡纯有诗赠海幢寺角子和尚:“一径阴森木槿红,觅闲刚到上方中。远山藏雨半床日,潮水入门满院风。天上有云都是累,江间无影不归空。何时得著缁衣去,青草洲边老此翁。”

吕兆球介绍,海幢寺在清代是官方指定的外国人游览点之一,所以在外销画和外国文献中多有记录。

3

《大闹广昌隆》一一展现出 清代广州的繁华之地

吕兆球最后介绍了南音《大闹广昌隆》,并以光绪年间的省城地图标记出曲中人物行走的路线,大概是沙基海滩→德兴街→靖远街→鸣扬街→十三行→故衣街→桨栏街→打铜街→太平门渠→太平门→濠畔街→归德城门→四牌楼→清风桥→广府既衙门→城隍庙→二牌楼广昌隆客栈。

这条路线,把清代广州的繁华之地一一展现,犹如一幅广州城的“清明上河图”。

吕兆球还分享了一则趣事。由于当年《大闹广昌隆》非常之流行,曾被改编为粤剧,由廖侠怀主演,场场满座。致美斋灵机一动,请廖侠怀在唱词中加入他们的店名,这也算是“插播广告”了。

地水南音瞽师杜焕演唱的《大闹广昌隆》唱到:“暂讲到城楼上面系有一段古言,往常城楼上面系有一个铜壶滴漏确新鲜。”

吕兆球指出,这个铜壶滴漏,不在归德门,而在拱北楼,即双门底,应是唱词有误。

拱北楼上的铜壶滴漏在民初拆拱北楼时,曾迁到海珠岛上,解放后送到了北京。如今,只剩下拱北楼的石鼓,在北京路展示。

文献资料来源:2016-07-15   新快报-A31

作者:钟哲平

索取号: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