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记孙中山副官遗孀、著名书法家潘景晴女士
越秀区地灵人杰,名流甚多。孙中山副官张猛遗孀、著名书法家潘景晴就居住在越秀区。不久前,我慕名拜访了她。
我是在一个书画家集雅场合结识她的。当时,她应众挥毫,书写了一幅又一幅,站着笔走龙蛇一个多小时仍精神奕奕,毫无倦意-——她好想完全沉醉在翰墨尺幅间。她写的楷书,端庄秀雅,稳健遒劲;行书,飘逸潇洒隽美。围观者赞叹不已,而求得墨者则满脸喜悦。
经人介绍,才晓知这位身材瘦小、精神矍铄、衣着朴素的老人原来是我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副官张猛的遗孀潘景晴。顿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就这样,我结识了潘景晴女士。
她家在海珠北路一条巷子里。她告诉我,祖屋因市政建设规划已拆除,原址正兴建一幢多层楼宇,该大楼建成后,建设单位将予补偿部分回迁面积。“到时,我就将这回迁房用作张猛遗物陈列厅。”她言语里流露出对已故丈夫张猛深深的眷念。
她与张猛相识在抗战初期,那时她是师范学校学生。一次,张猛到学校宣传抗战,他精彩的演讲给潘景晴留下了深刻印象。潘景晴毕业后在一所学校执教,恰巧张猛也在该校任军训教官,他们相遇相识了。期间,潘景晴被校长委派协助张猛工作,负责整理抄写讲义,并刻写腊版,彼此间由此增进了感情。以后由于战乱,他们几经离合,最终于1949年在台湾重遇而结成生活伴侣。那时,潘景晴是台北市某中学教务主任,仕途坦顺,但她与张猛一样满怀对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美好憧憬,毅然离开台湾。“我们搭中兴号轮船上海,那是台湾到大陆的最后一班轮船,船上只有我们两个乘客。”潘景晴感慨地叙说当时的情景。
然而,带着美好愿望从台湾回归大陆的潘景晴却在文革期间遭到了厄运,被扣上“国民党特务”罪名送进了牛棚,身心受到摧残。冤狱昭雪后,她恢复教职,继续在知用中学任教,直至1976年退休。对那三年屈辱,她提得很少,用她的话说就是向前看,做人要乐观,要多做善事做有益的事。
退休后,她每天除了协助丈夫张猛整理撰写回忆录、接待来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外,剩下的时间就用来专心研究书法。她的书法曾受到宋庆龄和商衍鎏、商录祚等名家的好评,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性书画展览。去年,她的作品参加中华炎黄书画艺术大展获得最佳作品奖,并被入选《情系国魂中华炎黄书画精品大成》一书。她举办过数次个人展览,其中于1988年1月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的《潘景晴藏书暨母子书法展览》,展期80天,在广州书画界引起过轰动。
谈话间,潘景晴女士拿出一大叠珍藏的照片,有孙中山与张猛,有邓小平接见张猛,有她作为宋庆龄基金会理事赴京受到中央领导接见等等历史镜头。同时,她还郑重地出示了宋庆龄基金会理事聘书,上面赫然有邓小平、康克清的亲笔签名,日期是1987年1月27日。
自从担任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以来,她一直为基金会筹款而四处奔波,组织并参与书画挥毫义卖活动。“我是不讲钱的,只要活动有意义,我一定出力,发挥余热。”她快人快语,沧桑的脸常带和蔼笑容。现在她还担任20多个社会团体要职,1996年3月,孙中山研究学会也聘请她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在孙中山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专程来到潘景晴家中采访了她,让她回忆述说孙中山的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7岁高龄的潘景晴女士仍坚持体育锻炼。每天在越秀山孙中山的纪念碑下练习,周围还有一大群她免费教出来的徒弟。
告辞时,她写两个字赠予我。只见她铺开宣纸,笔蘸浓墨。书写时,她运笔十分利索,没有半点颤抖。眨眼间,两个斗大的字“博爱”已一挥而就。
博爱是人生最高境界。捧着这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我觉得它正是潘景晴女士博大胸怀的真实写照。

文献资料来源:1996年12月   摘自《都市风96》

作者:何达贤著;陈可仰,黄梅华主编

索取号:I2/3

本馆校对:周俊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