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洲碑刻
米芾《药洲》题字 题字的刻石,状如持笏,清翁方纲曾定名此石为“米题药洲石”。题字及落款为“药洲/米黻元/章题”,分3行,正书,未署年月。据下条他的《九曜石诗》题刻署熙宁六年(1073年),应为同时。此石几度迁移,曾被移置布政使署,光绪十四年(1888年)张之洞移置两广总督署,1934年广东省教育厅长黄节又移到永汉公园。50年代,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复还原地。
  此“药洲”题字与下条米芾的《九曜石诗刻》,书体均较端正,为“跋尾书”。清翁方纲《粤东金石略•九曜石考》辑录有米芾“药洲”题字。
米芾《九曜石诗刻》 刻在翁方纲定名的“仙掌石”上。米芾《九曜石诗刻》全文:“九曜石/碧海出蜃阁,青空/起夏云,瑰奇□怪/石,错落动乾文。/米黻/熙宁六年(按:1073年)七月”。6行,共31字(其中1字已剥落),正书。清学使翁心存于道光六年(1826年)疏淤剔石,除去榕根,发现此诗刻,他“一旦快睹,如获奇珍”,随即写了一篇《仙掌石新得米元章诗刻记》,并刻石以记经过。《米芾九曜石诗》与米题“药洲”,是药洲遗址中最重要的石刻。民国《番禺县续志•金石志一》收录此诗刻。
《卢士宏等题名》 刻在清翁方纲定名的“池东石”上,石在池的东面,状如黑猪欲向池边饮水。刻:“士宏、子高,昌/衡、平甫,元规、/正叔,安道、子/适,丙午仲春/十五日题。”共5行,24字,正书。题名者共4人,且均是前二字为名,按下两字为号,而未刻姓氏。“丙午”即治平三年(1066年)。其中名士宏、字子高者,翁方纲《粤东金石略•九曜石考》说:“卢士宏,字子高。新郑人。以治平元年知广州。或传安南舟数百舶海中,将为寇,岭徼惊动,士宏灼知其非,是日从宾客宴乐,民赖以安。”颇有东晋谢安东山下棋的风度。名昌衡,而年代相近者有二。翁氏《九曜石考》说:“《广州志》云‘路昌衡尝知广州’。又云‘贾昌衡,治平中任转运使。’予向《跋九曜歌》以为路昌衡,误也。附正于此”。至于元规号正叔及安道号子适的2人,翁方纲未有考证,陆耀遹《金石续编》说:《通志》“《职官表》有‘陈安道,嘉祐八年(1063年)转运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转运使。’皆与治平丙午不远,未知果为子适否?元规未详。”此段题名在九曜石中为年代最早的题记。
《许彦先诗刻》 刻于翁方纲定名的“池西北大石”之左。正书。诗刻书写的布局为上面刻诗4句,每句1行,每行7字,由右而左:“花药氛氲海上洲,水中云影带沙流。直应路与银潢接,槎客时来犯斗牛”;诗的下面字行改为由左而右,题“熙宁甲/寅七年(按:1074年)上巳”;年月右侧,刻“刘度臣刊”;诗与月日的左侧,刻落款1行:“彦先再游,移、稵、□、禾资、禾奂侍”。
  阮元《广东通志》述释,认为此诗首句说明“药洲”以种植花药得名,而非《南海百咏》和《古迹记》等说是刘岩集方士炼药的所在。
  许彦先,字觉之,广东始兴人。宋天圣三年(1025年)进士,熙宁五年任广南转运使。翁方纲《粤东金石略•九曜石考》收录此诗刻。
《翁方纲摹米芾题药洲石记》 碑高1.38米、宽0.76米,上摹“药洲,米黻元章题,时仲、公诩、积中同游,元祐丙寅春初八日题”24字,下刻翁方纲题记:“二段共一石,石高三尺许,在布政司廨后堂东竹丛中,予访之四年余不获,至戊子九月,始披竹见之。乾隆己丑三十四年春,方纲手摹勒石,置西斋东壁。”这是因当时米芾题“药洲”石在布政使署,几经交涉,仍不肯交回学使署,翁氏乃手摹勒石西斋。
  翁方纲,自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任广东学政,历三任八年,对九曜石一再题咏,还剔石疏淤植莲,可说是关怀备至。翁方纲《粤东金石略》辑录有翁氏摹米芾题药洲石记。
《徐琪题药洲八景图跋》 碑高32厘米、宽45厘米,共18方,画八景八幅,而配以诗八首,加跋尾。款题“花农夫子大人命画,门下士萧寿仁绘,光绪廿年立”。袁枚弟子徐琪任广东学政时,把原为南汉药洲的庭院,经过修葺,分为“校经晴日”、“光霁延晖”、“环碧新阴”等八景,嘱人绘图,自题诗并跋。

文献资料来源:   越秀区博物馆提供

作者:越秀区博物馆编

索取号: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