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任嚣墓说到广州光孝寺
据史传载:“任嚣,秦始皇时,拜南海尉。秦亡,筑关隘以守,地方晏然。将死召赵佗行南海尉事,号南越。”那所谓蛮夷大长的老夫臣佗,还是得到任嚣赏识,而称霸一方的。所以,说到雄据广东的领袖人物,自不能不先数任嚣。
唐李吉普《元和郡县志》称:“秦南海尉任嚣墓,在南海县北三里。”说来很含糊,没有确定地点指出。倒是宋方信孺所撰的《南海百咏》,写得比较清楚些,他这样说道:“任嚣庙,在法性寺前道东四十余步,广民岁时祀之。墓在庙下,法性寺,今光孝寺也,而墓与庙俱不复存,访古者犹能想像其所在。”那末,可知任嚣墓到宋朝时候,就已湮没,但还能指出它的所在,是广州城内光孝寺附近地方。所以,清初屈翁山《广东新语》也说:“任嚣墓,相传在南海县西北二里,墓上旧有庙,今亡。今镇海楼左,但有三君祠一区,祀任嚣,及赵佗、陆贾耳。光孝寺后有楚冢。宋时,有发之,得宝玉剑佩之类,予疑楚冢即任嚣冢,盖嚣墓相传在南海县治西光孝寺,正其地也。”照此看来,任嚣墓,不但不复存在,而且,在宋朝时,早已被人发掘了。至于三君祠,一说是祀虞仲翔、韩昌黎、苏东坡的。民国初年,祠址亦已废圮,只有篆书的石刻门额,平置路旁,任人践踏。黄晦闻《登粤秀山诗》,所谓“马行石榜三君篆,鸟宿苍梧百尺阴”,已慨乎言之了。
至于光孝寺,那一所禅宫梵宇,历史也相当悠久,据《通志》载:“光孝寺,乃南越赵建德之宅,虞翻之园囿也。《图经》云:本乾明法性二寺,后并为一。吴虞翻居此,多植蘋婆诃子树,名曰虞苑。晋隆和中,僧罽宾创为王园寺。刘宋初间,陀罗三藏飞锡至此,指诃子树曰,此西番诃梨勒果之林,宜曰诃林。梁天监元年(502),智药三藏,自西竺国来,持菩提一株,植于戒坛前。唐仪凤之元(676),六祖惠能,祝发树下,因论风幡,建风幡堂。宋太祖改为乾明禅院。绍兴二十年(1150),改为报恩广孝寺,后易名光孝寺。咸淳五年(1269)重修,元明两朝,复屡经修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东莞人蔡元真,以寺颓废,请平南王,靖南王两藩重新之。寺北为六祖殿,前为菩提坛,坛侧为发塔,其东南为达摩井,西为五祖殿,循廊而东,为风幡堂,堂前有池,又东,有南汉铁塔、译经台、洗砚池、房融笔授《楞严》处。”看了上述那一段沧桑史,可知光孝寺是广州的有名古迹,占地甚广,民国后,拆城建市,开辟了一条光孝街,原址所余无几了。
相传寺内旧藏有唐时名僧贯休的罗汉像,可说是镇山之宝,经过时移势易,这些地方文物,存在与否,就不得而知了。至于所谓菩提树,据《通志》称:“树在广州诃林,梁时,智药三藏携种,树大十围,根株无数,其干已中空,叶似柔桑而大,寺僧采之,浸以寒泉,四旬后,浣去渣滓,惟余细筋如丝,以作灯帷笠帽,轻盈可爱,持赠远人,比于绡縠。清嘉庆间,树为飓风吹倒,越年枯萎,寺僧乔庵、离相,同诣韶州南华寺,接一小枝,归植旧地,扶疏犹昔,今所存者,盖即新植也。”那些菩提叶纱,直至现代,还是一种很精致的艺术品。不过,已不是将它来作灯帷笠帽,而是一片一片的,在叶上画着彩色佛像,供人赏鉴了。清初陈元孝,有《诃林怀古》诗一首:“粤山自北来,西城势宽衍,阛阓百万家,中有梵王殿。如何一塔地,独使卢能擅。须发彼所捐,宝之若旒弁。至今菩提树,根枝互相禅。中心半枯朽,万叶犹葱茜。佛法始东来,经纶多纠缠。宗风振自兹,宇内为一变。继以首楞严,羽翼相后先。奇文阐妙义,笔授留遗砚。乃知最上乘,枢纽存斯院。镇以铁浮图,千佛皆身现。千霄七层起,锢地重台奠。锡以罗汉画,神采流唐绢。听法有睡猿,拥篲向人面。访古驻干旄,开轩极流眄。”就是指六祖发塔、菩提树、译经堂、洗砚池、房融笔授《楞严》处,和南汉铁塔、贯休遗画等,寺中诸古迹而言。
佛教自达摩东来,卓锡(居止)广州西来初地的华林寺,后来离粤北上,和梁武帝说法。再到洛阳,面壁九年,创立道统,成为中土禅宗的第一祖。传至五祖宏忍禅师,住黄梅东山,宗风大振。六祖惠能,俗姓卢,名行瑫,广东新兴人。生于唐贞观年间,家贫,没有入学读书。廿四岁,闻人诵《金刚经》,恍然有悟,辞母往黄梅去,叩见宏忍禅师。宏忍着他在碓坊舂米,经过了八个多月,也没有半点怨恨之色。有一天,宏忍召集徒众数百人,吩咐他们每人作一偈语,准备作传授衣钵的选择。上座神秀和尚题壁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惠能听了,暗暗说道:“好是好的,但了则未了。”于是请人替他写一偈语,在神秀所题的左侧,这样说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宏忍禅师看了后,非常惊异,认为他生有慧根,因此,乘夜召见,授以佛祖相传的正法眼藏,并授以达摩祖师遗传的佛衣,复告诉他道:“祖师遗训,传衣到六代为止,以后只须传授心法,便可以了。”惠能就从那时开始,成为中土禅宗的第六祖。后来才南下广州城,到光孝寺剃度受戒,所以,光孝寺内,有一座发塔,亦即六祖藏发之所呢。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   摘自《岭南名人遗迹》

作者:陈荆鸿著

索取号:K928.72/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