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自由女神的沧桑
美籍华人作家江南(刘宜良,《蒋经国传》作者),所著《江南小语》(随笔集)一书,直抒己见,针砭时弊,大多客观而中肯。但也有个别地方,因非亲历亲见,不免说的不准确。例如在《实事求是》一篇中,他说:
“去过广州的人回来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灵墓顶上的青天白日‘党徽’竟被‘自由女神’所取代。”(按,“灵墓”似应作“陵墓”)
江南这段话,是由于他不了解黄花岗自由女神像的由来及其历史变迁的缘故。黄花岗陵园,始建于民国7年(1918),由滇军师长方声涛(七十二烈士之一方声洞之兄)募款修建。民国10年(1921),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上刻章太炎题的“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12个篆字,写于1920年。孙中山题于门楼上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写于1921年。据推断,纪功坊上的自由女神像,大约落成于1920~1921年之间。最初并无“党徽”。
为什么黄花岗烈士墓上要立个自由女神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从性质上说,是推断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法国巴黎自由女神像,象征自由、民主,它与当时很多革命党人所追求的理想是一致的。
为什么当时黄花岗顶上不装设一个大“党徽”?我想这也和那一段社会历史有关。查黄花岗之役,发生于辛亥革命的同一年,即1911年阴历三月二十九日(阳历4月27日)。那时候,国民党还没有成立。据邹鲁著的《中国国民党史稿》载,国民党成立于民国元年(1912)8月,后被袁世凯下令解散。到民国3年(1914)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集海内外国民党人组成中华革命党,宣布把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军旗,但没有作为“党旗”。民国8年,即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名为中国国民党,也没有制定“党徽”。
黄兴一直不喜欢青天白日旗。据《武汉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一篇题为《黄兴与辛亥革命》的文章说,1907年初,在同盟会的干事会上,当讨论到中华民国国旗旗式时,孙中山主张采用“青天白日”旗,理由是此旗乃烈士陆皓东所设计,“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将士曾先后为此旗流血,不可不留作纪念”。与会者提出了多个方案,有的主张用中国历史上惯用的五色旗,有的主张用井字旗(表示平均地权),有的主张用十八星旗(代表当时全国18个行省)。黄兴认为“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旭旗相近,”赞成用井字旗。孙中山坚决反对,声言“托命于是旗者数万人。欲毁之,先摈仆可也。”黄兴与孙中山意见尖锐相左,怒而退出会场,甚至表示“欲退会断绝关系”。尽管后来黄兴为顾全大局而作了让步,但他对此旗还是不大乐意接受的。
黄花岗起义时既未有国民党,也没有以“青天白日”旗作为标志,建造黄花岗陵园时“青天白日”又并未作为“党徽”而普遍流行起来——这样,当初设计者没有在黄花岗顶上装一个大“党徽”,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顶上,确乎也曾立过国民党党徽,后来又为自由女神像所取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那些20世纪20年代在广州读中学、到过黄花岗祭扫的人大概会记得,最初的自由女神像,约有两米多高,左手挟书,右手举槌。外形粗略似一扁圆形石块,雕工不算精美,身上只有几条粗线条的花纹。
到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自由女神像也成了蒋介石政府的一个“忌讳”。于是,大约在1937年初,自由女神像被下令拆毁,改为“青天白日”的“党徽”。
1949年,中国解放,黄花岗陵墓上去掉“党徽”,重立自由女神像,槌子换上了一杆抢,据说寓意“枪杆子里出政权”。大体说来,是恢复原貌,而非像江南所说的“破坏史实”。
“破坏史实”的事也确实有,那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十年动乱,自由女神像也遭了殃,座台上改竖一支两米多高的火炬。后来,火炬不见了,座台上空无一物,黄花岗一片荒凉。1981年,政府拨款复建自由女神像,由雕塑家林毓豪重塑,以连州青麻石雕成,高3.4米,造型上参照巴黎和纽约自由女神像而稍加变化,糅合中国女性的特点与气质。一座左手挟法律书,右手高擎火炬的自由神像,又巍然耸立于黄花岗陵墓的纪功坊上……这就是黄花岗自由女神像数十年的沧桑史。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   摘自《广州话旧》

作者:江励夫

索取号:K296.51∕85∕1

本馆校对:古文红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