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嚣初建番禺城
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的材料来看,由于有五岭阻隔,岭南地区的社会发展进程比中原地区慢了一拍。当中原地区已进入商周奴隶社会时代时,岭南仍处于“各有种性”的原始社会阶段。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进入封建社会,而岭南地区基本上仍由各个部落联盟的君长统治,由于各个部落联盟分散居住,在秦统一岭南之前,广州地区还未能形成城市的必备条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任嚣、赵佗等率军民南下,统一了岭南,设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任嚣为首任南海郡尉,并在此建城郭-番禺城,后人称之为“任嚣城”。这一举措很有战略意义,任嚣建番禺城是广州历史重要一页,也是广州有城之始。
“番禺”一词,最早见于《淮南子.人间训》和《史记.南越列传》。据《淮南子.人间训》载,秦始皇平定六国后,“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于是发50万大军分5路平岭南,其中一路很快就顺利到达了番禺。而《史记.南越列传》载,南海尉任嚣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地理位置十分险峻,可以立国。由此看来,任嚣将南海郡治设在番禺,并始筑番禺城,除地理位置外,在秦统一岭南之前,番禺是有一定影响的越人聚居地。
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广州条云:“秦任嚣为南海尉……既乃入治番禺……其在今城东二百步,俗谓之任嚣城。”“及赵佗代嚣,益广嚣所筑城,亦在今治东,今谓之赵佗城。”
番禺城的得名是从南海郡治番禺县而来。番禺又作番隅、蕃禺。为什么叫“番禺”?学术界又多有争论。一说是因境内有番山和禺山得名。唐初徐坚的《初学记》云:“番禺有番、禺二山,因此为名。” 《读史方舆纪要》也主此说。此说对近代一些学者影响较大。不少人据此对番山和禺山位置进行过考证,并有多种说法。今广州中山四路原文化局内的高地清代称为禺山,在上建有禺山书院。而唐宋时曾称越秀山为禺山。其后还有番北禺西、番南禺北、番东禺西、番西禺东之说。
第二种说法是广州古城处于番山之禺,郦道元《水经注.泿水》云:“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隅)也。”
第三种说法是番禺是古代越人的土语。曾昭璇教授在《羊城今古》1992年第3期《“番禺”与“番禺城”古地名考释》中认为,“番禺是土语,即古越人的语音。”“故番禺也可译为‘越人的村’。”按古越语,如由《越绝书》所记古音,“番禺”可译为“咸村”。而“禺”即“盐”或“咸”之意。即广州古代已为盐水或咸水到达的村落。
第四种说法是番禺为岭南的地域名。番禺的原意即“岭外蕃邦蛮夷之地”。这是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而提出的。1953年,广州西村石头岗一号秦墓出土一件漆盒,盖上有“蕃禺”二字烙印,“蕃禺”即“番禺”,这是番禺地名最早见于考古实物,1983年广州的第二代南越王墓,出土一批越式和汉式铜鼎,部分鼎身和鼎盖刻有铭文,如一件汉式铜鼎盖上刻“蕃禺少内”,鼎身刻:“蕃少内一斗一升”。在汉式鼎中亦有仅刻“蕃”字的。蕃古通番。西汉时称蕃禺,蕃字应有草字头,到东汉以后才把草字头去掉。南越王墓铜鼎,盖刻“蕃禺”,而器身仅刻“蕃”字,显然后者是前者的简称。《周礼.轶官大行人》称:“九州之外,谓之蕃国。”蕃国即蕃禺、蕃邦之意。今广东地区称外国人仍曰番人,称去南洋为“过番”。禺可作区域解。番禺一词原意应是“岭外蕃邦蛮夷之地。”而任嚣始建的番禺城,应是广州地区最早的城。任嚣筑番禺城的年代,应是秦平岭南并在此建南海郡之时,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已有2210余年历史了。

文献资料来源:1999年   摘自《镇海楼论稿》

作者:黄淼章著

索取号:K872.651-53/1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