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巨子蔡昌、蔡兴
在中国的现代百货业历史上,蔡昌、蔡兴兄弟也居功至伟。他们所创立的大新公司,驰名中外,曾雄踞中国百货业之首。而在广州越秀地区繁华路段的“城内大新”也曾是集商业、娱乐于一体的吸引海内外游客的商业大厦。但过去大多数资料介绍“大新”均多是提“城外大新”(20世纪50年代改建为南方大厦)。其实,城内惠爱中路(即现在的中山五路“新大新”址)的“城内大新”,才是大新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分行总部的所在。坊间传闻“城内大新”相邻的昌兴街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蔡昌、蔡兴之一说,也印证了“城内大新”的先导地位。
少小出洋 瓜果起步
蔡昌(1877-1953),字均泰,香山县金鼎镇(今属珠海市)人,出身于农家。兄弟4人,他排行第三,只读过3年私塾。哥哥蔡兴(1870-?),字祥泰,别字英辉,号礼和,少年时曾就读于上海英华书院,后来随舅父到了澳洲。后与同乡马应彪等合股在悉尼开设永生水果栏,逐渐致富。光绪十七年(1891),蔡兴从澳洲回国探亲,离家时将14岁的蔡昌带去澳洲谋生。
初到澳洲悉尼,蔡昌在蔡兴与马应彪等合股经营的永生百货水果店内帮工,并协助蔡兴在悉尼近郊开辟园地种植水果与蔬菜,以供应悉尼的水果店。一般人做帮工,干完活就去休息或者玩耍。聪明的蔡昌却在业余时间到处走走,留心商机。他发现,悉尼附近的金矿有许多矿工由于工作时间长,没空到城里买菜。他灵机一动,把供应果店剩下的果菜运往淘金矿区出售,换回矿工淘得的金子。很快,蔡昌积累了第一桶金,不久,自己便在悉尼城内开设了一间小商店,经营百货水果生意。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蔡兴携带历年积蓄返回香港经商。后应马应彪之邀,与12位华侨合伙,集资港币2.5万元,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香港开设先施百货公司。蔡兴提倡实业,开办过或参与过马玉山饼干公司、兴华制面厂、华洋织造厂、中华糖厂,中国邮船公司、中澳航业公司等,还担任广东银行、国民银行、香安燕梳公司及永生公司的董事或主席,为香港早期著名商人,为香港早期华资企业的发展作了贡献。而他的主要精力放在香港先施公司上。先施公司的总监督马应彪也是香山同乡,在悉尼,他就很欣赏蔡昌的经营才干,他和蔡兴商量,把蔡昌招至先施麾下。不久,蔡昌也返回香港,在先施公司任职。
志存高远 香港创业
由于蔡兴在先施公司是合股人的关系,蔡昌在先施公司的职务和薪酬都比较优厚。但蔡昌胸怀大志,决心自己开创一番事业。他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平时留意观察经营百货商店的门道,一有空就跑到外商经营的大公司去参观。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后,蔡昌对百货销售的规律和环节了如指掌。于是,他离开了先施公司薪酬优厚的职务,与人合资在香港开设了一间小型百货商店,开始了自己的经商生涯,牛刀小试,小百货商店货如轮转,更坚定了蔡昌创业的决心。
1910年蔡昌向哥哥蔡兴提出集股创办大型的环球百货公司的设想,蔡兴非常赞赏他这种创业的志气,并鼎力支持。蔡昌兄弟往返于穗港之间,积极向华侨商界游说,开展募股集资活动,共筹得400万港元。他们租得香港德辅道中的狭长铺面,开设了香港大新百货有限公司,英文取名为“The Sun”,寓“旭日初升,大展新猷”之意,并用出云旭日为商标,由蔡昌任经理。
蔡昌十分珍惜这个创业机会,这时香港的商业竞争已日趋激烈,先施、永安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新开张的大新公司如何生存下去是个大问题。蔡昌颇有心计,他事必躬亲,每晨4时起床,把当天公司的业务安排得有条不紊。他亲自掌握进货业务,保证货真价实,不销售残次品,价格划一不二,以信誉著称。
香港大新公司在他的悉心经营下,信誉日著,生意兴隆。在香港站稳脚跟之后,蔡昌把大新的业务扩展到国内。
广州大新 同业之首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无暇东顾,因此在香港的民族资本得以乘机发展。在这种有利的形势下,蔡昌决定在广州创办公司,这可以说是大新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16年,大新百货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在广州城内惠爱中路(即现在的中山五路新大新址)开张了。它主要经营百货零售业,兼营天台游乐场、酒菜部、饮冰室和浴室等。惠爱中路分行的建筑,起初是一座5层砖木水泥混合结构建设的大楼,约有职工180人。
1918年蔡昌又在广州西堤开设支行。西堤支行是一座12层的钢筋混凝土大厦,顶上3层为凉台式小楼和天台,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广州最高的大厦。它的建筑和设施更为时人所瞩目,一至七层是百货公司,八九层及天台建成游乐场所。不仅自置有供水、发电等设备,还装了4部升降机接载客人。一至四楼设有一条环形的汽车小道,小车可沿着楼的四周蜿蜒而上直接通到四楼,其独特设计为国内罕见,且不说是当时,就是现在也不多见。这在当时是华南最宏伟华丽的百货商店,吸引了不少人去参观、游览和购物,开业后营业额领先于同业公司。
当时广州群众称西堤大新公司为“城外大新”,称惠爱中路大新公司为“城内大新”。城内大新公司西侧那条近200米长的小街便以蔡昌、蔡兴两兄弟的名字命名,一直沿用至今天。由于大新公司吸引大批顾客,昌兴街也成为了当时服装业十分发达的一条街道,大批的人到这里选购衣服或者布料。
上海大新 雄冠全国
在香港、广州的成功,让蔡昌声名大振,也让他资本更为雄厚,雄心勃勃的蔡昌的眼光投向了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1934年,蔡昌共筹得600万元到上海开办上海大新。对于在上海的创业,蔡昌十分重视,他知道,“十里洋场”云集了中外资本,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上海大新的开张一定要一炮打响。百货零售讲究地利,为了选择公司地址,蔡昌亲自在南京路几个热闹街口连续几天观察人流量,“用豆粒在布袋中计数”,最后选定南京路与西藏路交界的地方。为免哄抬地价,分别派人暗中接洽收购了8亩多的地。好事多磨,正待要动工,又被上海商界闻人虞洽卿阻挠,商界的明争暗斗在上海大新还没现身就已见端倪。无奈,蔡昌找到香山同乡、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在他相助才得以最后解决。
新大厦历时13个多月始告落成,楼高10层,总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为上海四大公司(即先施、永安、大新、新新四大公司)之冠。新大厦仿日本大阪大丸百货公司的建筑造型,为综合性商业大厦设计,外表宏伟壮丽,建筑式样新颖别致,外墙中有一式乳黄色的釉面瓷砖,底层外部砌花岗石。大楼有三面环绕的18扇大橱窗。室内设计采光明亮,通风良好,并有冷暖气设备,可调节室内温度,四季如春。公司地面商场共有4个出入口,楼内装有6部电梯,其中一部专供运货之用。此外还从美国沃迪斯公司购得自动电气扶梯两座,分别从地面至2楼和3楼,每分钟行速达90英尺,每小时可供4000人上下,顾客购物免除了上下楼梯之苦。这是东亚首家使用自动扶手电梯的商店,因此吸引市民的好奇心,即使不想购物,也往往会进去游览一番。一至三楼为售货商场,有数十个货柜,货品一目了然,摆设整齐有序,商品琳琅满目,热闹非凡,为全国百货商店之冠;四楼为书画部,展出有名画家的作品;五楼为酒楼及舞厅,六至九楼为电影院和游乐场,顶层设有屋顶花园。
1936年1月10日,上海大新正式开张,蔡昌自任主席董事暨总监督。全体职工有800多人,除少数从香港、广州调来外,其余皆系登报招聘。当时上海失业者众多,应聘人员数倍于招聘名额,因此不论职员或练习生,都经过严格的考核挑选,并由蔡昌逐一审定后,登报公布录取名单,以示用人的信誉。开张营业之日,蔡昌发表《开业宣言》。1936年至1939年的年营业额达300万元至400万元。
广州大新 毁于战火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10月20日广州被日军侵占,城外大新公司被日机轰炸致失火,连续烧了四天三夜,全部货物付诸一炬。因“城内大新”的货物在广州沦陷前都搬到西堤 “城外大新”储存,而同时被烧光,故留存货物寥寥无几,广州大新公司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广州城内和城外大新公司未再复业。由于美国商品对华倾销,充斥国内市场,上海百货业面临绝境,从1946年起上海大新公司营业额逐渐呈现下降趋势。蔡昌将经营重心从上海转向香港。于1947年携家定居香港。上海大新公司委托蔡惠民管理。
1953年夏,蔡昌因病在香港去世,享年77岁。
蔡昌发迹后,对社会公益事业与家乡建设极为关心。他曾先后担任香港慈善机构保良局局长、东华三院董事长、香港中山海外同乡济难总会委员等职,对上海、广州、香港三地的社会福利事业捐款颇多。
蔡昌还在家乡创办慈善福寿帛金会,捐资救济穷困乡亲。1929年出资在家乡外沙村兴建3层(后增为6层)高楼的礼和小学,并免费招收附近各村儿童入学,学校费用则一直由蔡昌承担,至抗战爆发后,才被迫停办。
而哥哥蔡兴也十分关心家乡建设,曾先后担任中山县顾问、广东督署名誉顾问、中山县训政委员会名誉顾问。在家乡创办礼和学校、岐光医院,造福桑梓。在香港,蔡兴被港府委任为保良局绅,团防局绅;并充任东华医院总理、华商总会干事值理、中山侨商会主席。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名人》

作者:刘小骏主编

索取号:K296.51/154/1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