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群大厦之父陈卓平
屹立在广州长堤珠江岸边的爱群大厦,
1968年以前仍是广州市最高的建筑物,
也是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广州市的标志性建筑。
作为广州当时最高级的酒店,
上世纪40年代,
华侨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
以入住爱群大厦为荣,
众多达官贵人迎来送往,
也以入住爱群大厦为贵。
爱群大厦的创办者是台山人陈卓平,
一位爱国侨商。
归侨举人投身革命
陈卓平(1877-1953),字鹏超,号遇宗,台山市斗山镇六村大平里人,父亲在新加坡十字街开设陈泗隆号杂货店。陈卓平8岁时随母亲去新加坡,后来回国读书,先后在台山六村鳌峰书院(现提领中学)、广海书院(现广海中学)、宁阳书院(现台师中学)学习。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卓平赴河南省参加清政府补行的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乡试,考中第三十五名举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逢子、午、卯、酉年由省政府主持的乡试,称为“正科”;遇有皇家重大庆典增加的考试,称为“恩科”。1900年是庚子年,因八国联军入侵,当年正科考试被迫停止。1901年是辛丑年,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因而加试一场“恩科”,增加录取名额,破例允许秀才跨省考举人,这是罕见的特例。陈卓平考中举人,按当时的政治体制,中举便是为官的台阶,摆在他面前,是一条入仕晋身之途。不过,这位归侨举人似乎对当官兴趣不大。
1907年,陈卓平赴新加坡接管父亲留下的产业。身处海外,受民主思想影响,在华侨社会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潮熏陶下,他开始倾向革命。1908年,孙中山在云南河口起义失败后来新加坡,陈卓平即去晋谒,当即由孙中山主盟,宣誓加入同盟会。
1910年,同盟会加紧革命活动,陈卓平将产业托付给亲属管理,自己去澳门专心干革命工作。他开办“濠镜阅书报社”,作为澳门同盟分会的活动场所。1911年初,他在香港开办《民生丛报》,一边宣传革命,一边为广州黄花岗起义筹款。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陈卓平在广州任广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和广东都督府枢密部参议,并任茂名县知事(县长)兼高州军务会办。
民国初,陈卓平仍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1915年,袁世凯密谋称帝,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赴日成立中华革命党。随后,陈卓平赴新加坡,加入中华革命党。1917年受孙中山派遣,与邓泽如赴南洋各地为护法运动筹款。1918年,因对政治斗争厌倦,陈卓平离开政界,回故乡台山六村致力于地方治安和公益事业。1927年发起在六村筹建中国第一家华侨捐建的乡村医院太和医院,并赴美国、加拿大募捐。太和医院于1931年3月动工,1932年12月建成。医院占地7000平方米,具有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医疗设备。
发起兴建爱群大厦
1932年,陈卓平赴香港,联同台山旅港工商界知名人士陈绮云、陈霭堂、黄笏南、黄耀东等人共同发起,在香港德辅中路兴建12层的香港爱群人寿保险公司大厦,业务发展后,又在广州长堤新填地建楼高15层的爱群大酒店,作为爱群人寿保险公司的“信用凭证”。陈卓平认为,一间公司的财力是否雄厚,不能光靠老板吹、报纸讲、电台“啤”(粤语:广播),必须眼见为实,人们才肯相信。广州新建的大厦名称“爱群”,平民大众化,人文色彩浓厚。
许多人认为陈卓平、林裘谋、黄耀东等香港爱群人保股东在广州投资,纯系扩大业务,而陈卓平说:“此楼既成,固表现侨胞建设精神,复引起侨胞忠爱感想,将来投资内地,增加本国繁荣及国民生产力。”爱乡报国之情溢于言表。
宏伟的爱群大厦于1934年10月1日破土动工,大厦建筑工程主要由陈荣枝、李炳垣负责设计,英国、德国等多国专家协助组织施工,黄崇恩负责监理。大厦建筑在江边新填地,地质条件相当不理想,土质松浮,江边全是烂泥,新建的堤岸填土工程正在进行,附近不能通车,建材基本靠人力运入工地。地基工程由香港惠保公司承接,历时10个月完成。抗战胜利后经测量整座大厦倾斜不足1厘米,可见其地基相当牢固。
大厦的施工过程,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就是进口德国西门子公司下属的钢厂生产的935.4吨钢材,从香港雇请60名钉工、85名铁工,按大厦的造型先铆扎成一个钢架,然后再浇倒混凝土。当时的广州人,看见这个硕大无比、蔚为奇观、宏伟的钢架时,无不惊叹不已。甚至近郊的市民也专程来“开眼界”(粤语:观看)。
广州爱群在施工时严格要求工程质量,例如,墙体“批荡”时,一名技工一天只准批荡1平方米,不得超额,以保证质量。抗战期间,日军飞机猛烈轰炸长堤豪华建筑物。爱群大厦用钢筋和粗铁丝筑了一个大军事防护围,炸弹投中后会被弹开,虽经多次轰炸,大厦依然完好。由此可见工程质量之高了。
布局巧妙设施考究
爱群大酒店于1937年7月27日开业,它楼高65米,共15层,首层是西餐部,六楼是舞厅,十一楼是中餐部,其余楼层是客房或办公室。顶层十五楼(外观是圆尖顶)是一个约100平方米的水塔,如遇停水停电,员工立即启动放在地下室的发电机,或启动抽水机,抽入珠江河水,净化后抽至顶楼,再向全楼供水。全座面积约1062平方米,大楼占地572平方米,开业时房间300个。当时,广州爱群是东南亚最高的楼,辉煌一时。
更让人惊叹的是它的布局设计。一般大厦的建筑,几乎全都是四平八稳,绝少像爱群那样,尽管选址在游人如织的长堤,但被夹在两条马路的交汇点,是一个三角形的地块,且设计成直角三角形。其直角朝东南,最小的锐角向西,这样爱群外形设计便成一大难题。设计师巧妙地把这个锐角改成半圆的扇形,使整座大厦变得和谐、自然。向东望去,爱群像一艘豪华的邮轮,乘风破浪航行在珠江之上。更出乎人意料之外,原本朝南的正立面,被朝西的立面代替,许多爱群大厦的照片,就是从这个角度拍摄的。有的广州人忌向西,也有人搬出“日在西方而鸟栖”之说解释,晚霞绚丽,百鸟归巢,乃是吉祥之兆。
爱群大厦南北均开大门,平均春色,不分前后、正侧。把爱群半圆形立面比作人的天庭(即额头),两边门比作眼睛,应验了“一双凤眼衬天庭”的说法,有人写诗咏道:“凤眼波长贵自成,影光秀气又神清。聪明智慧功名遂,拔萃爱群压众英。”
爱群大酒店用料讲究,全部钢材来自德国西门子;全部卫生洁具、电梯、楼梯是美国货。餐具做工精细,有水晶盘,银制“东美林”刀叉、饭盅等。根据不同菜式,使用银叉又细分为鱼叉、菜叉、肉叉。当时,全市能使用得起名噪一时英国“东美林”餐具仅爱群一家。所以爱群开业就傲视同行,其广告词道:“华南大厦,十五层楼。钢铁建筑,高凌斗牛。房舍三百,宽敞光凉。酒吧餐室,备美逾常。冷暖气机,四季皆宜。上下侍生,考选用之。物质精神,翘然独异。凡我侨胞,惠顾留意。”
开业之前,爱群向社会征文,留下一段佳语(见《越秀商业史话》)。开业当天,自然有美酒佳肴招待贵宾,热闹非凡。最值得一提的是,几十名侍应生(服务员),把纸张笔墨铺放好,请到场出席的高官贵胄、社会精英即席挥毫,留下见证爱群历史的题词。这些名人题词有李宗仁的“宾至如归”,于右任的“规模宏远”,刘纪文的“隔离天日”,孙科的“杰构凌云”,居正的“饮且食兮寿而康”等。
国难蒙羞出让爱群
令陈卓平料想不到的是,他花了一番心血建造的爱群大厦开业仅仅一年两个月,广州就沦入日本侵略军之手,在整个抗战期间,陈卓平寓居香港、澳门。从1938年10月到1945年9月,爱群大厦被日寇无偿占用。而令广州人愤恨的一件事,就是日寇借口防空需要,把崭新的整座大厦涂成灰黑色,使爱群变成“黑怪兽”。抗战胜利后,爱群大厦的外墙,怎么洗刷还是留下难看的痕迹。此后几十年,人们不知大厦外墙原立面究竟是什么颜色,除了知道用上海灰批荡,再用砂纸打磨,涂成光洁漂亮的白色之外,连彩图、彩照也没有一张,只能凭想象去感觉,这一直成为许多广州人的悬念。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和1947年是爱群的兴盛期。当时不少华侨回国探亲,香港商人也常来广州做生意,他们以入住爱群大厦为首选,以彰显身份。爱群大厦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高消费场所。客人入餐厅,就座时服务员帮客人脱去西装外套,离席时再帮客人穿上,客人最低限度要“打赏”(给小费)港币5元,当时5元港币足够贫苦市民吃一个月饭。
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兵败逃到广州,中山纪念堂被占为中央党部,爱群大厦则成了“省、部、院级”官员的“避难所”。“立法院长”童冠贤住二楼、甘肃省“主席”马鸿逵住七楼、青海省“主席”马步芳住八楼、“善后救济总署署长”蒋梦麟(曾任北大校长)住十四楼。有12个国家的流亡大使馆办事处租住爱群,竟然连房租也“走数”(粤语:溜走不付账)。
由于爱群营业后一年余被日寇无偿占用长达8年,抗战胜利后又花巨款重新装修,因而从1937年至1946年股东领不到股息,很有怨言,公司内部纷争不断,陈卓平百般无奈,被迫于1947年将爱群出售给台山同乡、旅美华侨陈伯兴,得款按比例还给投资者。
1953年,陈卓平在港病逝。生平著作有《爱竹斋诗钞》、《爱竹斋全集》等著作。花了陈卓平半生心血的爱群大厦广州解放后重获新生。
时至今日,尽管身边的高楼如雨后春笋,但爱群大厦依然卓尔不凡屹立珠江北岸,向人们诉说陈卓平等爱国华侨实业救国的坎坷历程。

文献资料来源:2009年3月   摘自《商海千年说越秀--越秀商业名人》

作者:刘小骏主编

索取号:K296.51/154/1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