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末广州起义牺牲的陆皓东烈士
陆皓东,香山翠微乡(今中山市翠亨村人),生于1867年中秋节,取名中桂,字献香,号皓东。他是孙中山少年时代的好友,又是孙早年革命活动的得力助手,曾被孙中山称为“命世之英才”,“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
聪颖而倔强的少年
陆皓东的父亲名恩,字晓帆,一向在上海洋行做生意。皓东出生于上海,上有四个姐姐。大都会的生活,使他的天资从小就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他同孙中山一样,有着无穷的好奇心,是个敏捷聪颖、活泼倔强的孩子。
皓东九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母亲带他返回翠亨祖家居住。不久后,皓东进入冯氏宗祠村塾就读,恰与孙中山同班。他俩遇在一起,性情相投,常在一起玩“抓满洲仔”的游戏,一同听太平天国老战士讲述洪秀全的故事。这对陆皓东以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皓东读村塾时,因不满教师总要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常在课堂上偷偷绘些《水浒》和《三国演义》的人物,给同学们传阅,有时弄得同学们窃窃私语或哈哈大笑。执教鞭的黄先生发觉此事后,责问皓东为什么不专心上课而去画画?皓东理直气壮地争辩说:“图画也是读书的事,你为何禁止?”塾师无言以对。皓东明辨事理的倔强个性,由此可见一斑。他的绘画技巧,在日后为革命军设计绘制军旗时派上了用场。
孙中山志同道合的朋友
童年的孙中山,未去过大城市。陆皓东常把自己的见闻讲给孙中山听。孙对他的见多识广,感到由衷的佩服,两人很快就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孙中山受他的影响,产生了出洋学习的念头,于1878年赴檀香山求学,陆皓东则继续留在村塾学习。一晃几年过去了,1883年孙中山从海外求学归来,陆与孙的关系更亲密。他们常互相谈论感兴趣的问题,有时还抨击清廷的政治腐败和乡间的不良社会风俗。又一次,清廷派方耀为阅兵钦差大臣来到香山濠头,在宗祠门口搭建了阅兵场。平时大吃军营空额的香山官吏换了手脚,临时招募兵丁滥竽充数,陆皓东也被招募入营,顶了一名空额。他的任务是点到名时应一声,并卧地放响一枪。阅兵式完后,陆回村对孙中山说:“清军腐败透了,若有五六十名训练有素的健儿,便可拿下虎门炮台。”孙问他:“谁去组织这样的人员呢?”他回答说:“今后的组织者,非君莫属!”此后,他常叫孙中山为“在世的洪秀全”。
翠亨村中有座北极殿,这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村民生病不求医服药而求菩萨庇佑者,不知凡几。孙、陆两人多次劝病者家属不要到殿里去求什么“仙丹”(即香炉灰),众人皆不听。于是他俩决定为乡民破除这个迷信。有一天,他俩来到北极殿,孙中山折断了殿上“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的手指,并拔下其胡须;陆皓东则将专司生育的“金花娘娘”的脸蛋刮成了大花脸,并扯下其一只耳朵。他们的这一举动,震惊了全村。父老兄弟认为他俩触犯了神灵,会给全村人带来灾祸,立即迫使两人家长向神谢罪、重塑金身,并将孙、陆驱逐出村。结果,孙中山和陆皓东被迫离开翠亨,一起来到了香港。不久后,他们由喜嘉理牧师洗礼,一同入了基督教。后来,陆皓东于1885年去上海电报学堂学习,毕业后在大东电报局任电报翻译员,旋升为领班。孙中山则继续在广州博济医校和香港西医书院求学。这期间,两人经常保持着通信联系,陆很赞同孙的革命排满主张。
参加孙中山的反清救国活动
1890年,陆皓东离上海回翠亨完婚,其母听信媒妁之言,要他娶甫山秀才黎吉兴之女。拜堂时,皓东发现新娘子跛足,不肯入洞房。三天后离家出走,去香港找孙中山。当时,孙与陈少白、尤列、郑士良等,常在一起探求救国途径,被人目为“四大蔻”。陆皓东决定留下来参与他们的活动。两年后,孙于西医书院毕业,决计放弃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常往来于澳门和广州间,开展革命宣传活动。1893年冬,他召集陆皓东、郑士良、尤列、程奎光、程璧光等,在广州广雅书局抗风轩开会,筹划创立革命组织,决定以“驱除鞑虏,恢复华夏”为宗旨,因人数少而未组成团体。不久后,陆皓东变卖了家产,与尤列合资在顺德县北水乡创办利蚕子公司;孙中山为公司题写了“兴创自我,利归于农”的对联。该公司名曰研究蚕种改良,实则秘密开展结纳会党的活动。
此时,陆皓东和孙中山虽有组建团体、进行反清的设想,但并未放弃和平改良祖国的希望。1893年底,陆陪同孙返回翠亨村,在中山故居二楼的书房里,协助孙中山草拟上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书,提出“人尽才用,地尽其利,货畅其流,物尽其用”等四大救国主张,寄望清廷学习西方,改革政治、经济、文化程度,以求国富民强。次年2月,陆皓东又与孙中山一道北上投书。他们到达天津后,经多方奔走联络,先后见过洋务派官僚郑观应、盛宣怀等,并通过盛投书给李鸿章。李当时正忙于甲午中日战争,只说了声“等打完仗以后再说吧”。至此,孙的求见成了泡影,他的上书也被弃之一旁,未予采纳。李鸿章的这一盆“冷水”,浇醒了这两位年青人。孙、陆意识到,要想改革清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用和平的手段行不通。于是,他俩在泱泱之余彻底放弃了和平改革救国的幻想,遂漫游京津以窥清廷之虚实,最后决定进行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是年冬,孙中山赴檀香山发动华侨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陆皓东则留香港与陈少白等从事革命联络工作,以为创建革命组织准备条件。
为共和革命流血之第一人
1895年1月,孙中山从檀香山返抵香港筹建兴中会总会。他在陆皓东、陈少白、杨衢云等人协助下,于2月在中环士丹顿街成立了兴中会总会,对外用“乾亨行”作掩护。该会制定了武力推翻清廷、创立共和政府的革命纲领,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决定在广州建立基地,发动起义。3月,陆皓东同孙中山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云岗别墅建立了农学会,作为革命起义的指挥机关。陆皓东负责主持该机关的日常工作。他在这里设计并绘制出青天白日旗,作为起义军的军旗;他配合郑士良积极联络顺德等地之三合会员及绿林;他又和乡亲程奎光想方设法,发动广州的水师及防营官兵起来造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孙中山决定在10月26日,即旧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起事。他们计划利用重九这天回乡结队祭扫祖墓的风俗,让起义队伍混入城里,乘机里应外合,发动起义占领广州。为此,革命总机关决定:由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协助孙中山在广州指挥调度;杨衢云则在香港集合会党,并运送他们到广州充当决死队,于起义当日的清晨进攻广州城内各重要官署;其他各路届时分途响应起义。
10月26日凌晨,各路起义首领均往广州机关领取了命令口号,口号是“除暴安良”,专等杨衢云的决死队一到,即行起义。可是等了两个多小时,充当起义主力的香港队伍还未来到。孙中山感到事情不妙,立即一面通知香港的队伍停止出发,一面要各路人马疏散以待后命。准备了大半年的广州起义,就这样未发动而流产了。这次起义流产的原因,在于事机不密、步调不一,再加上党内出了叛徒,及港英当局又向两广总督府告密。两广总督谭钟麟于10月27日,派兵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形势极为险恶。从香港乘船前来参与起义的朱贵全、丘四等50余人,一到广州码头即被拘捕。陆皓东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安排机关部的人员转移,自己最后才离开。他走到半路,忽然想起党员的名册不知经管的同志带走没有,决定返回去察看处理。同行的人极力劝阻他。他说:“党员名册最重要,倘被敌人搜去,清吏按着名册株连,我党岂不被一网打尽?我个人冒生命危险去保全多数同志,实分内之事。”言毕毅然返回。到机关后,陆皓东迅速紧闭大门,发现名册果然未被带走,遂赶紧取出将之烧毁。这时,清朝兵勇已接踵而至,将机关严密包围,待他们破门而入时,名册已成灰烬。陆露出欣慰的笑容,从容就捕。
陆皓东被捕后,谭钟麟深知案情严重,特令南海、番禺两县会审此案,妄图逼他供出同党,以求一网打尽。在南海县公堂上,县令李征庸对陆严刑拷打,陆皓东昂首挺立,不跪不拜,大呼“拿纸、笔、墨来”。他当庭直书,痛诋“满清异族政府腐败专制,贪官污吏、劣绅腐儒,腼颜鲜耻,甘心事仇”;并慷慨陈词曰:“今日非废灭满清,决不足以光复汉族;非诛除汉奸,又不足以废灭满清,故吾等尤欲诛一二狗官,以为我汉人当头一棒。今事虽不成,此心甚慰,但我可杀,而继我而起者不可尽杀……吾言尽矣,请速行刑。”李征庸为获得口供,继续狂施酷刑,他命人用钉子插入陆的手指、脚趾中,又要人敲掉其牙齿。陆皓东始终坚贞不屈,没有供出同党。他横眉冷对地嘲弄李说:“你虽然严刑加之我身,但我肉痛心不痛,你又奈我如何?”
11月7日,陆皓东在广州慷慨就义,年仅29岁,成了为共和革命而牺牲之第一人。
孙中山对于战友陆皓东的壮烈牺牲,一直感到万分悲痛。1912年5月27日,孙中山回到了翠亨村,第二天,就偕同兄长孙眉等前往陆烈士家里进行慰问。10月,他在广东省都督胡汉民暨广州各界的电文中,又提到悼祭陆皓东事。电谓:“九月初九,为乙未岁第一次倡共和革命失事之辰,烈士陆皓东殉……此役之日,陆君为主动……今逢武昌起义之辰,全国庆祝,以贺成功。追思木本水源,皆胚胎于乙未、庚子二役……自民国成立以来,曾未一为之表彰,文实悼之;敢请我粤同胞于九月九日大开追悼会,以表彰忠烈,并捐款分别恤各烈士之后人。文先捐千元,请都督垫支,续当寄璧。”孙中山护法期间在上海写作《孙文学说》时,更是几次提到陆皓东,称颂他是革命党的第一健将。
陆皓东为民主共和革命事业,献出了年青的生命。烈士就义后,尸骨无从寻找。他的亲属将其一颗牙齿及几件衣服,葬于翠亨村后的犁头尖山脚下,为他修建了衣冠冢。后来,国民党政府曾为陆皓东烈士修建陵园。在陵园前方竖立了一块花岗石的牌坊,上刻有“陆皓东烈士坟场”七个大字,园内一座栩栩如生的陆皓东烈士石像,屹立于两米多高的石座上。塑像面南昂然挺立。矫首仰视,面对滔滔珠水,后倚绵绵桂岭,仿佛在说:“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何足论!”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6月   摘自《文史纵横》2002.3

作者:周兴梁

索取号:K206.6/12/7

本馆校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