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城门众多 气势恢宏
在漫天的烽火中,广州城历经毁城、重修,在明代再次迎来大发展。
雄伟城门建城楼
“宋三城”合为一体,扩筑了旧城,并建起新南城,城区范围比原三城扩大一半以上。随着城市规模的大改变,城门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明代广州城的扩展,先是城垣的北扩,把原位于今百灵路、后楼房下街、越华路、豪贤路南侧一线的城墙北界,扩展到越秀山上。继而是东城的东扩,把原位于芳草街一线的城墙东界,扩至今越秀路一线,与扩展了的北城墙相连接。
明代旧城扩筑完成后,原三城之间的城门自然被拆去,合成一个完整的城池,四面再相应开辟八个城门。当时,建筑工艺较前代有进步,城门更坚固雄伟,城门上均建有城楼。
明代旧城北面,有两座城门:大北门和小北门。前者位于现在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后者位于现在小北路和越秀路相交处。
南面城门较多,从东至西,共有四个门:定海门、文明门、正南门和归德门。其中,定海门又称小南门,在今德政路与文明路交界处。归德门,又叫小市门,位于宋代朝宗门的旧址,现在解放路和大德路相交处。
明代旧城的东西面,各辟有一座城门。东面的城门,叫正东门,位于今中山路与越秀路相交处。西面仍在今人民路一线,但杜塞了全部宋代城门,另辟正西门,即现在西门口。东西两门相对,基本上是同一直线上,西门大街(清代称为惠爱街,即如今中山六路段)贯通东西。
这样,“宋三城”东西向大街(今中山四路、五路、六路)全部贯通,三城真正合而为一,交通大为改善。
五仙门花香袭人
明代新南城,是相对于旧城来说的。随着珠江北岸继续南移,旧城以南的商业较前更加繁荣,高第街、濠畔街等都是繁华之区,“民 廛稠聚,海舶鳞凑,富商异货,咸萃于斯。”但沿江江岸没有修筑城墙,对于南城的防卫十分不利,明朝决定筑城以保卫南城商业区。
据康熙《南海县志》记载,明代新南城共有城门八座:“……曰永安、曰小南、曰永清、曰五仙、曰靖海、曰油栏、曰竹栏、曰太平,是为新城。”其中,太平门是西城门,约在今人民南路西侧、太平桥东侧。永安门是东城门,俗称小东门,在越秀南路与丽水坊、清水濠交界处。
其他六个南城门,位于现在万福路、泰康路和一德路一线。小南门与旧城正南门南北相对,是当年官方入城大道,清代初年时改称永清门。油栏门、竹栏门是沿河商业区,“货物所聚散地曰栏”,人们用船载或挑来栏口寄售或现卖,来栏口买东西的人,再贩运到全城。油栏,即卖油中心,到清代仍有油栏直街,南北贯穿全城,也以卖竹为主,
这几个小门中,以五仙门最为突出。广州昔日有四市,其一为花市,在广州的七门。明、清时,现在海珠区庄头一带,遍植美丽的素馨花,声名日起。每天黎明时分,天淡星稀,晨光初现,花农们便挑着花担,群集渡头,候船运花到珠江北岸的五仙门前上岸,然后拿到各个城门口摆卖 。
桨声汩汩,荡开粼粼波光,一船船馥郁芬芳的鲜花,就这样从五仙门绵绵不绝运往各处城门,匀染了羊城那段悠长而美丽的花事记忆。

文献资料来源:2008年   摘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作者:赖南池,刘梅主编

索取号:K928.706.5/11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