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古今
从“楚庭”到“羊城”
广州是一座有二千八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远在秦汉时代,就已经是南方的一个都会了。
从广州市曾经用过的名称和城郭的变迁,可以追溯古城历史的端倪。
“楚庭”:据《广州旧志》记载,周惠王(公元前676~651年)“赐楚子熊恽胙”,命他掌管南方,“于是南海臣服于楚,作‘楚庭’以朝”。另一种说法则更早,说在周夷王8年(公元前862年),“楚庭”就已经建立。也就是说,距今已有二千八百多年,这可说是广州最早的城池了。在越秀公园的中山纪念碑附近,我们还可以看到一座刻有“古之楚庭”的石牌坊。
“南武”城:越相公师隅扩展“楚庭”的境界,修成“南武”城。
“任嚣城”和“赵佗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派任嚣和赵佗平定南越,广州地区设为南海郡,郡尉任嚣增筑“南武”城,称为“任嚣城”。赵佗继任郡尉,自立为“南越武帝”,扩大了“任嚣城”。称为“赵佗城”。旧址在今中山四路的旧仓巷和仓边路一带。
“番禺城”和“广州”:汉献帝建安22年(公元217年),东吴交州刺史从广信(梧州)迁至南海,“广故越城而徙居焉”,即把原来的城池扩大。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为广州,合浦以南为交州。“广州”这个名称盖起于此。原来的旧城扩大以后,名为“番禺城”。
宋代三城:任嚣、赵佗和步骘的城池,都是以“南武故城”为基础拓建的,一直用至北宋。宋庆历四年(公元1015年),经略使魏瓘加筑子城,“周环五里”,煕宁年初(公元1068年),经略使吕居简按古越城遗址修了东城,与子城合一;至公元1072年,经略使程师孟筑西城,“周有十里”。旧城、东城和子城合一的城以及西城,通称三城。
广州城的规模,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地扩大。明初郑和通“西洋”后,广东华侨增多,对外贸易发展,城市更为繁荣,这时广州城垣的南边又加筑了“雁翅城”,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80年左右),再次大规模扩建,把东城和西城联合起来,并将旧城北边扩展至越秀山后,凿了象山,开了大北门,建起“镇海楼”。这时的城垣,共有正东、正西、正南、小北、大北、定海、归德七个城门。
明、清两代,广州的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规模更为扩展,资本主义经济已萌芽和逐渐发展起来。“十三行”和西关一带,是外贸行商的驻地和旁门富户的住宅区。明嘉靖42年(公元1563年),把原来的雁翅城连接为外城,名为新城;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在外城的南面加筑了东西两翼城。这也就是广州城垣的最后一次扩建了。当时城区范围大致是:东到越秀路,西到人民中路(原丰宁路),北到越秀山。南到泰康路。
“五羊城”、“穗城”、和“仙城”:这些名称,源于民间的一个美丽的传说。据《寰宇记》的说法,“周时南海有五仙人,五色衣,骑五色羊来集楚庭。各于谷穗一茎六出,留以州人,且祝曰:‘愿此阛 ,永无饥荒。’言毕腾空而去,羊化为石。城因以名故。又曰‘仙城’曰‘穗城’,皆以此也。今坡山有五仙观祀五仙人。”五仙观在惠福路,相传是仙人降临的地方。那里,还有一个一米多长的仙人留下的“脚印”呢!
广州人民十分喜爱这个故事,总是亲切地把广州称为“羊城”。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也就成了广州市的象征。

文献资料来源:1981年   摘自《广州指南》

作者:广东省出版进出口公司, 广东科技出版社编辑部编

索取号:K928.965/7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