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广州口岸在中西海上交往中的地位
广州跟东南沿海其他港口相比,从历史传统、地理条件而言,在明清时期都明显地处于优势。在明朝建立政权后,广州又恢复了作为中国南海主要港口的地位,并一直保持到19世纪50年代被上海和香港所取代。
明初于宁波、泉州和广州分别设置市舶提举司,指定宁波通日本,泉州通琉球,广州通占城、暹罗和西洋诸国。广州包揽了南向的广阔领域。终明一代,尽管其他市舶司有罢革之时,而广州的市舶司却一直未曾关闭。
清初的岭南,由于明清政权的更替和三藩之乱的暴虐,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为了彻底消灭郑成功的反清势力,满清王朝在沿海一代颁布“迁海令”,杜绝沿海人民与郑氏的来往,沿海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广州口岸正常的对外贸易也受到严重阻碍。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平定三藩之乱,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东南沿海形势逐渐安定后,才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解除海禁,二十四年(1685)开放澳门、泉州、宁波和松江为对外贸易港口,并设置粤、闽、浙、江等四大海关,允许各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种形势下,广州口岸的对外贸易活动得到逐渐恢复。荷、英、法等国开始寻求绕开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直接到广州贸易,季节性的贸易活动开始在广州有规律地进行。尤其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宣布广州一口通商,广州成为西方人唯一可以进入的中国口岸,西洋事物也就越来越多地集中出现在这里,为人们所认识。

文献资料来源:2002年12月   摘自《广州口岸与南海航路》

作者:江滢河著

索取号:F572.886.51/1

本馆校对:范合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