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史话
古代帝王的花园
南园,今天所指的是东山区文德路六十二号,原来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南馆及其周围。南汉时期,这里原是一座古代帝王游玩的花园,也曾经是明代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古代的南园,风景优美,柳绿如茵,幽雅恬静,其范围包括东至聚贤坊,南至清水濠,相当宽阔的一片地区,如今这里已经是一片人口密集的居民住宅区。
据(《番禺县志》)的记载:南园“在番禺城南一里”、“在府城南二里”,它“后临清水濠”,聚贤坊“在咫尺是南园”,里面有“望春园”,“芳华苑”。据说它的北面还有“芳春园”,园里“桃花夹水二三里,东接汨汨之水(流水声,取其声作溪名),可以通舟,一名甘泉,苑有桥,曰流水,鋹(南汉王,在位十三年)常与女侍欢宴于其中。”(“粤中见闻”)清末诗人丘逢甲来游南园,曾写过这样的赞美诗句:“玉带滞边万柳绿,跨河楼阁郁参差。”1913年教育部的《视察第七区学务总报告》一文中也这样称赞南园的园林布局之优美:“地面广阔,景致绝佳。亭阁楼台,间以溪桥,青林翠竹,围绕四周,入之性静神怡,有超然尘世之想。”可见南园这个地方,直至民国时期,也还是景色佳丽的名胜之处。
南园诗社与岭南五先生
据朱彝尊《明诗综》记载:明洪武初,孙贲、黄哲、王佐、赵介、李德等五人在广州城南二里南园抗风轩结南园诗社。他们的著作很有成就,被称为“南园前五子”“岭南前五生”。它是广东文学史上,以诗歌创作为主的一个重要文艺团体。孙贲曾经以诗歌描写他们召开诗社活动的欢乐和活跃的情景:“诗社良宴集,南园清夜游。条风振络组,华月照鸿驺。高轩敞茂树,飞甍落远洲。移筵对白水,列烛散林鸠。雅兴珠未央,旨酒咏思柔。……丽景不可虚,众宾起相酬。长吟间剧饮,楚舞杂齐讴。……”可见当时的热闹情景。
南园诗社的成员都是当时岭南颇有影响的诗人。南园诗社对推动广东诗歌的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所谓“开粤中一代新风”。(《明诗综》)南园前五子当中,除王佐原籍河东(今山西省),其他都是广州人。五人在诗歌创作和治学上各有所长。
孙贲(1333—1389)的诗名最大,(字仲衡,号西庵,明代广东南海人)是南园诗社的领袖人物。他著作甚多,有《西庵集》。明末,他曾力劝广东的刈据势力何真归附朱元璋,对当时中国的统一有一定的贡献。曾任翰林典籍。王佐(字彦举,明代广东南海人)诗作与孙贲齐名,人们对他的著作评价较高。他才思雄浑,受何真器重,著作有《听雨轩》《瀛洲集》。黄哲(字庸之,明代广东番禺人),他通五经,又好游山水,和孙贲先后结庐白云山读书,游历广东诸名胜地,又北渡五岭,漫游吴、楚、燕、齐。他的著作有《雪莲集》,所以人们称他为“雪莲先生”。公元1365年,朱元璋称吴王,网罗人才,黄哲被推荐为翰林待制,很得朱元璋的器重。赵介(1340—1386年,字伯贞,明代广东番禺人)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博通六艺,虽星官卜医,佛经,黄老之书都莫不研究。他清高自赏,不喜欢接触达官贵人,绝不为人题字。他往来西樵泉石间,随身背着一个背囊,每作诗即投囊中,有《临清集》行世。李德(字仲修,明代广东番禺人)也是当时广州的著名诗人。他博览群书,明初授湖广汉阳教谕,力兴文教,精于理学,闻名岭南,好为诗,后人给他编辑成诗集。
好景不长,后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用严刑酷法惩罚稍有触犯禁令的文化人。南园诗社的主要成员先后遭到意想不到的灾祸。结局最惨的是孙贲,在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浪涛中遇难,临刑时,口占一绝句,说:“鼍鼓三声急,西山日以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
当时的广州诗坛,在南园诗社被催残后,一度中衰。南园在这段时期“废为镇府花园”。(《番禺县志》)其后,到了嘉靖年间,又有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五位诗人,在南园抗风轩开办诗社,后人称他们为南园后五先生。(《番禺县志》)
大忠祠、抗风轩、罗浮精舍
大忠祠,原来称三忠祠,在南园内。据《广州府志》卷四记载:“南园即今大忠祠也”在今文德东广州市八十五中学的地点。它原来之所以称为“三忠祠”,是因为它是纪念朱承相文天祥(文天祥,字朱瑞,号文山,朱代江西吉水人。朱末,天祥应诏勤王,拜右承相。任使节往元军谈判,被扣,后逃脱,转归南方继续与元兵战斗。兵败被俘,囚燕京三年,不屈而死。)陆秀夫,太傅张世杰三位爱国志士的祠堂。(《粤中见闻》)
“三忠祠”的左边,有一座建筑叫“臣范堂”;右(东)边又有一座建筑叫“抗风轩”,这座“抗风轩”,到了清代康熙癸亥年间修为纪念南园诗社五先生(“岭南五先生”)的祠堂;到了清乾隆癸未年间,这座“抗风轩”又称为“南园前后五先生祠”。据《阮通志》中记载:“南园在府城南二里中有抗风轩,明初孙贲辈结社于此,后废为总镇府花园,嘉靖年间改为大忠祠,康熙癸亥番禺令李文浩即大忠祠东建复抗风轩列五先生而祀之,乾隆癸末,郡人士请准以后先生附记,颜曰南园前后五先生祠。”王士正写的“广州游览小志”中也这样说:“南园五先生祠在大忠祠东,崇祯戊寅巡按御史葛徵奇葺三忠祠,并携五先生诗于版元之皆废,同年彭吏部衮为番禺令复新之,祠有池阁,背枕河流,亦一胜地。”
《广州府志》卷四还有这样记载:“南园十先生祠,在大忠祠左同治六年重修。”《番禺县续志》也这样记载:“抗风轩,光绪十四年,总督张文衮公之洞重修,盖加宏遂、别辟地建祠,以祀十先生焉。”
罗浮精舍在南园“臣范堂”之右,原来是祀观音菩萨的。它是“明嘉靖初御只吴麟创建,……明末倾圯——国初康熙六年,知县彭衮修复以圯观音大士,乾隆四十一年,寺僧晋三重修,知县张文植为文刻石纪之,光绪十四年,总督张之洞修葺南园,改建于抗风轩之东,撤除佛龛而名仍其旧,茂林修竹,流泉映带左右,为士人游息胜地,自后郡人屡加修理。”(《番禺县志》卷四)
上面的记载,反映了南园历经多次兴废,几度修复的过程;同时也说明南园始终是一个风景优雅,建筑别致的胜地。后来,南园美景可以说大部分给废了。“南园颓废,遗址为民间占据殆尽。南皮张公,搜剔而规复之,即其地设广雅书局,为前后校书堂延访名流,校仇书籍,楼台临水,两岸垂杨,小作勾留,令人想见秦淮风景。”(《番禺县志》卷四)南园废后重修,仍然是“楼台临水,两岸垂杨……令人想见秦淮风景”那样的好景致。
在南园设置过的官府机构
在清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不少的官府机构,或先或后的曾经在南园一带设置过。一、番禺县知县署。顺治七年(见《番禺县志》卷一);二、巡抚旧署(见《乾隆广州府志》《番禺县志》卷二十三);三、番山书院,(康熙二十三年知县李文浩所建——羊城古钞);四、按察使司署,康熙八年建;(《番禺县志》卷二十三);五、分巡岭南韶道旧署(《番禺县志》卷二十三);六、防捕同知旧署(见《番禺县志》卷二十三);七、旧贡院,康熙十四年(见《番禺县志》卷二十三);八、廨署,康熙五十二年(《广州府志》卷六十五);九、五羊驿(番禺县邮驿公所)(南海百咏续编);十、东汇关批验所大使署,雍正八年建(阮通志);十一、恤嫠局,“在三大忠祠左侧,嘉庆二十五年绅士刘彬华谢兰生等倡众捐项创设,呈本府通祥咨部立案。”(见《广州府志》卷六十五);十二、监务会馆,乾隆五十五年(见《番禺县志》卷十五);十三、常平仑四处共十座,乾隆五年知县魏馆建,(《番禺县志》卷四);十四、谨按会典先农坛为中圯(神只坛中设云西风雷山川城隍坛),设在大忠祠西,康熙二十五年建(《广州府志》卷六十七);十五、机器局,同治十五年(《广州府志》卷六十五)。
清代为什么会设置这所“机器局”呢?它是干什么事的呢?这所机器局实际上是专做机械方面的技术引进工作的。它仿效外国人制造枪炮轮船的技术,以加强国防武备。《番禺县志》卷四中叙述了设置这所机器局的缘由:“按总督瑞麟巡抚张兆栋奏,略曰,枪炮火药等项,来自外洋,尤为精致,轮船一项,驾驶迅速,亦缉捕所要需,同治五年暨六七两年,经臣瑞麟先后购买大小轮船七号,后又筹款购买大小洋炮,储省局,以便操演,惟军火采诸外洋,所费甚巨,且轮船汽机,时有损坏,要须赴香港修补,办理亦多周折,查有在籍候选员外郎温子绍等,精于机器,即于省城设立军装机器局一所,委派该绅等在局经理,于同治十六年兴工,枪炮火药均仿外洋造法,各号轮船,亦即由局修葺。”
孙中山在抗风轩的革命活动
南园抗风轩也是孙中山先生从事早前革命活动的历史胜地之一。那是1893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行医时期,曾经与陆皓东等人在南园抗风轩商谈时政,酝酿组织革命团体,研究革命政纲,实为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开始。
按《孙中山全集》(李凡著,北京出版社出版)第三十一页中记载:孙中山从学堂到诊室一直矢志不渝地准备投入政治改革活动。先后结识的有绅士,清军军官,传教士,会道头目,店主,教员等社会各阶层人物,以准备成为政治活动的社会力量。他在双门底医务所圣教书楼礼拜堂、广雅书局内南园抗风轩(今文德南路图书馆)等处经常与陆皓东、尤列、郑士良、陈少白、程壁光(清水师管带,即舰长)聚谈时政。
这期间,郑士良结纳会党联络防营端倪略备。孙中山遂在广雅书局抗风轩约集郑士良、尤列、陆皓东、陈少白酝酿组织革命团体,定名为兴汉会,政纲是:“驱除鞑虏,恢复华夏。”这时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只是以汉人来兴政图强,取代满清的腐朽统治,他说这个时期“实则为革命运动之开始也。”
又根据《广州百年大事记》第八十六页的记载:1893年(光绪十九年)春。
孙中山于上年7月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到澳门行医后,因遭澳门政府刁难,改来广州西关冼基创设中西医局,并开设医务分所于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圣教书楼内。在此期间,孙中山与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尤列、程壁光等在圣教书楼后座礼拜堂及广雅书局之南园抗风轩(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南馆)谈论时事政治,谋求救国方法。
是年冬,孙中山邀集陆皓东、郑士良、魏友琴、程壁光等八人于抗风轩,酝酿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之革命团体,但尚无具体组织。
文德楼——周恩来和邓颖超居住过的地方
南园抗风轩的对面,有一栋别致的楼房,即今文德东路的文德楼。这栋楼建于民国初年,大革命时期,也就是在1925年间,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曾经在这栋楼的5号三楼办公和居住过。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第六十六页中记载:“1924年9月,周恩来返回位于亚热带的广州。……回国后,他的职务是担任极为重要中央广东区委书记和军事部长。他的办公室设在文德路一幢小楼的二层,……这是中国唯一公开的中共办事处。”
1924、1925年周恩来同志在文德楼办公和居住的期间,担任了党的重要职务并领导了革命历史上极其伟大的运动。在《广东文史资料》第22辑的《回忆周恩来总理大革命时期在广东的革命活动》一文中写道:“1924年,周恩来刚从法国回国,途经香港到广州,担任中国共产党广东区委常委,和书记陈延年一起,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工作。他与印度、缅甸、泰国、越南等东方各国派来的人员共同建立“民族解放大同盟”,兼任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与陈延年、邓中夏、苏兆征、刘尔崧等同志一起领导了蓬勃发展的省港大罢工运动。毛泽东同志于1925年秋重来广州,主编《政治周报》,周恩来同志和陈延年书记经常同毛泽东同志联系,商讨广东区委的工作,并一起做开办全国农讲所(即第六期)工作,为开展全国农民运动,领导农民武装斗争培养干部。1925年2月初,周恩来同志还担任东征军的政治部主任,亲率黄埔学生军,参加扫荡军阀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
清光绪十四年,在古南园遗址,建立了广雅书局,它是校订和刊行经籍的机构。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修葺南园,并于南园旁建广雅书局。广雅书局是校书之所,以陶福祥为总校,并刊行各书院所需要的经籍。”(见《广州说古》第101、102页)
民国元年(1912年),在广雅书局的基础上,开办了广东图书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宣统二年,广东提学使沈曾桐命学务公所图书科科长冯愿,以广雅书局为基础,筹办广东图书馆。辛亥革命成功,广东都督胡汉民仍命冯愿续其事。于是广雅书局广东图书馆于民国元年6月开馆。它就是今天的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前身。
开馆一年,龙济光部占驻了广东图书馆,随后许多军政机关,此去彼来,络绎不绝。据所知先后占驻广东图书馆的有筹饷局,两广学务处,龙济光部,粤海道尹公署,广东课吏馆,广东筹赈处,广东修志局,保存古物所,广州市教育局,广东省公路处,两广盐运司。1921年后又增加省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市参议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里,这个地方成了许多政府机构所在地。
清宣统二年,提学使沈曾桐曾经耗资五万,为广东图书馆兴建了一座藏书楼——红楼。到1934年,红楼成为仲元学校的课堂和宿舍。广州沦陷后,这里成为了汪伪市政府公署及财政局、社会局所在地。(上述资料,见《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前身——广东人民图书馆和广州市中山图书馆沿革考》第113页)
1993年7月

文献资料来源:1994年   摘自《东山文史》第三辑

作者:戴毅著

索取号:K296.51/39/3

本馆校对:戴燕梅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