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古建筑、古民居及近代特色建筑
名人故居
白云楼 位于白云路26号,建于1901年,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楼房,初为邮局使用。1927年3月,鲁迅与许广平迁到白云楼居住,在这里写下了《朝花集》,《而已集》等作品。1927年4月15日,国民党反动派策划了反革命大屠杀,逮捕中山大学进步学生,鲁迅闻讯后奋力抢救无效,悲愤地宣布辞去中山大学教授之职,9月被迫离开广州。1979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济棠故居 位于今梅花村3号。20年代以前,梅花村一带仍是荒地。20年代后有官僚在此居住,1931年陈济棠独揽广东军政大权,在此建公馆,直至1936年离开广州一直在此居住。这一带原称模范村,陈济棠在此建公馆之后,在官邸附近广植梅花,每逢寒冬,梅花吐艳,芬芳扑鼻,以后人称梅花村。
陈济棠(1890~1954年),字伯南,防城(今属广西)人。1922年起曾在粤军任营长、团长等职。1925年国民革命军成立,升任第四军十一师师长。后来参加第二次东征、南征诸役,后任第四军军长,第八路军总指挥等职。1931年联合桂系组织西南政府与南京政府对抗。自1931年陈济棠全面掌握广东军政大权后,采取措施发展广东近代经济特别是工业,收到一定成效。1935年粤省还政中央,陈济棠赴美考察。1941年冬出任农林部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斥资筹办珠海大学、中学、小学,1949年出任海南特区长官兼海南警备总司令,后去台湾,1954年在台北病逝。
双清楼 位于中山二路东段北侧,为廖仲恺、何香凝于20年代所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们曾在此居住。抗战时为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后被日军炸毁,1982年定为广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近代建筑
东园 位于越秀南路,清末建成,是清末官僚兼赌商李世桂的产业。当年曾是市内著名园林,面积达24000多平方米。园地辽阔,建筑华丽,花卉争艳,树木成荫;还陈列有很多名贵古玩、文物字画,常演出粤剧、杂技、马戏供市民娱乐,园中还有一座精心设计的“八阵图”。
辛亥革命后,该园被没收充公。1925年11月,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收买一批流氓,纵火焚烧东园,东园从此成为一片断壁残垣。今仅存一座砖木结构的正门门楼,以及门楼上的“东园”二字、浮雕、铁闸等。
省港大罢工旧址设于此,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培正中学王广昌楼 该楼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座北朝南,东西长35米,南北深10米,楼高约35米,分三层,一、二层高3.1米,靠东边根据地形还建有地下室,它的支柱用红砖砌成,顶盖是瓦项,整栋大楼没有用过一根钢筋。虽历经80年却基本完好。
20世纪20年代,我国还没有钢铁工业,所有钢铁全赖进口,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钢筋来源断绝。建筑师周良打破建大楼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木架楼板的惯例,大胆采用竹筋代替钢筋的办法,建造了这栋大楼。他选用的竹筋经过慎密的防蛀处理,灌注混凝土时有严密的操作规程,整栋大楼的设计也严格按框架结构,每层均匀分11小格(室)。每格内墙相隔3米,楼的正面通贯留一条2米走廊,每一小格为长方形小室,据说此大楼竣工10多年,日本和德国也曾出现类似结构。当时广州市就有100多间,现均已拆建扩建,只有王广昌楼仍屹立不动。这项建筑界的创举,已为各界重视,中央和有关部门曾多次派人前来考察,钻取竹筋标本,发现至今仍完好如故。
保护王广昌楼,总结并推广其工艺设计经验,对我国的小型楼房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基督教东山堂 位于寺贝通津9号。座西朝东,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教堂主体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两层钢筋混凝土的美式礼拜堂,堂内为一个有1300个座位,略呈圆形的大厅,堂的周围为花圃。该堂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基督教堂,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
寺贝通津侨房建筑 民国至抗日战争前,社会较为安定,许多华侨在寺贝通津等地置业建房,其建筑设计有独院式、并联式和联排式等。独院式住宅一般为1-2层,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小建筑处理比较丰富,建筑面积大,有卧室、餐厅、客厅、厨房、卫生间和车库等,功能齐全,装饰华丽。主体面基本仿效欧美高级住宅,在建筑形式和技术上均吸取了西方建筑的长处,而在平面布置、装饰、庭园绿化方面则保存了中国传统习俗。
如寺贝通津42号、44号是爱国归侨造舰专家伍景英于1930年建造的。为混合砖木结构,红墙绿瓦,中西结合的花园式住宅。园内有高大洋杉、木棉树等数株,假山莲池,颇具特色。44号建于1949年,混凝土结构二层住宅,屋前后园地均为果树占据
广东咨议局旧址(现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由留日学生、番禺人金蒲崇、金蒲芬等人捐建,仿西欧各国议会形式设计,建筑面积2499平方米,坐北向南,与东较场遥遥相对,门前两旁台阶,门口四条砖柱,则为1948年改建,大厅内由8条大柱支撑着一个半球型锌皮屋顶,空间开阔、气宇轩昂。1958年在此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
广州市基督教救主堂 位于万福路184号,建于20年代初。主堂外形为中国宫殿式建筑,红墙绿瓦,鸟瞰为十字形;前堂建一钟楼,楼顶竖立十字架,东侧建有副堂。1984年曾经重建。
邱氏书院 位于大塘街的长兴里。这里原是邱氏书屋,为增城县举人邱觉广出资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兴建,总面积400多平方米,分上、中、下厅三进堂,左右后座,原供广东省各县来广州应试的邱氏弟子居住。1891年,康有为曾在这里开办兴学会讲学,作变法运动宣传,并写下了著名的《新学伪经考》。
历史街区
李家巷 位于大塘街内的长塘街,因广东历史上第一个探花李昂英的后人在此聚族而居得名。李昂英,广州人,生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自小刻苦攻读,博学多识,曾任福建提举、江西提刑兼赣州知府,官至龙图侍服,吏部使郎。李昂英家住长塘街,因处文溪旁,李昂英自号“文溪”,并在附近建了一座文溪桥(位于今长塘街北段)。李代后人在这一带定居,形成了李家巷。80年代初,李家巷附近的路面上还保留有一刻有“李文溪书室”的石匾。
文德路文化街 明清以来,文德路一带是广州著名的文化街,为古玩文物、字画、陶瓷、字画装裱以及书店等商店的集中地,现有艺苑文物店、粤雅堂文物店、文化大楼等。

文献资料来源:1997年   摘自《名城广州》第二卷

作者:广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办公室等编

索取号:K296.51/33/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