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族的特征
关于南越族的特征,学者所言大体相同:
新石器时代分别有以稻作农业为主及以渔猎捕捞经济为主的部落,到了青铜时代,一般都以稻作农业为主或农业与渔猎捕捞并重,家庭纺织业起发展起来了。
生产工具盛行双肩石器和有段石器。
生活用具普遍使用几何形印纹陶器。
习于水性,善于用舟;有断发、文身、拔牙和椎髺之俗。
喜食蛇蚌贝类;干栏式巢居;有猎、食人之风。
有信鬼、鸡卜之俗,有一次葬、二次葬、屈肢葬等葬俗葬式。
这些特征,与居住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特征并非南越族特有,而是越人甚至更广范围的远古时期的人类普遍具有的。食贝类、习水性、巢居,是地理条件使然;而葬式、生产工具以及体饰之俗,则是与外地文化交流的表现,当然,也有吸收改造的。
双肩石器在黄河流域的使用历史悠久,特别是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出现双肩石器。在华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双肩石器。龙山文化时期,双肩石器不但数量增加,制作更加考究。使用双肩石器的传统在中原地区延续到了铜器时代。
拔牙之俗最早见于山东大汶口,在山东、江苏、上海、福建、河南、湖北、广东等地均有所见。这种拔牙风俗可能首先起源于山东地区,后来扩展到黄河、长江流域和岭南。
干栏式巢居分布范围不仅在岭南,还遍及西南、长江流域下游等地水乡或山区丘陵地带。湖北圻春毛家咀发现西周的干栏实例,云贵川一带以及广西贵县汉墓亦发现不少干栏式陶屋,与广州汉墓出土陶屋雷同。
一些习俗则似乎只是瓯骆之俗。如鸡卜之俗,直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广泛流行于海南的黎区,专家认为此俗源于西汉瓯骆越人之俗。海南岛新石器时代文化与两广地区的骆越文化同属一个文化系统,骆越是黎族先民,因此,卜鸡之术,应属骆越民俗,南越族是否采用此占卜术,还不能肯定。至于这一时期的二次葬、屈肢葬式,只能是瓯骆族的习俗,而不是南越族的习俗。

文献资料来源:2007年   摘自《广府文化》

作者:陈泽泓著

索取号:K296.5/112-2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