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孝寺与中国宗派佛学源流述略
广东之有佛教,有典可考者,肇自西晋。而僧伽之最初来游百越者,则是慧皎在《梁高僧传》所记载的西晋沙门安世高,来广州解怨释结的因缘果报事实。
晋武帝太康三年(281年),梵僧迦摩罗于广州城中兴建三皈、仁王两座寺院。岭表伽蓝,自此始矣。然而广州-这座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里,停泊了一艘法界枢纽的宝船,它,就是久经沧桑的光孝禅寺!
广州光孝寺从东晋昙摩耶舍创建以来,一直在佛法之宏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光孝寺与中国宗派佛学源流作一简略介绍。错漏之处,尚祈方家指正。
(一)光孝寺与摄论俱舍宗
摄论宗,为我国十三宗(即俱舍宗、成实宗、地论宗、涅槃宗、摄论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之一。此宗依《摄大乘论》,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真谛为开祖。
真谛大师在梁大同元年(546年)到南海(广州),天嘉三年(562年)十二月,欲还西域的真谛大师在大海中由风向转变,又漂回到广州。
天嘉四年(563年)在广州制旨寺(今光孝寺)译《摄大乘论》三卷,世亲释论十二卷,同时宣讲,并撰疏八卷。又别译《决定藏论》、《三无性论》、《转识论》,制《九识义记》等,成一家之说。门人慧恺、道尼、法泰等均有所成。及道尼弟子道岳、智光、慧休等,随其师于隋开皇十年(590年)奉敕入长安讲学。
《摄大乘论》前后有北魏佛陀扇多、陈代真谛、唐代玄奘三译,又别有隋代达摩笈多、行矩等共译之摄大乘论释论中所揭之论文及西藏译本,此宗唯以真谛所译为正所依。
真谛个人,虽广出众经而偏宗摄论,所以在陈光大二年(568年)十一月,值他的高足慧恺病卒,遂与法准、道尼、智敫等十二人发愿弘传《摄大乘》和《俱舍》二论,使无断绝。
摄论宗在隋时,在长安由於昙迁的大力宣传,使《摄论》的研究,蔚为风尚。
从学《摄论》的昙延、慧琳、玄琬、道英等,这些人都兼习《地论》,会通讲说,《摄论》研习的风气就更盛了。
摄论之学在唐初还是十分兴盛的。
后来玄奘大师重译《摄论》,不论文字上还是义理上都比以前完备,《摄论》各家师说便为玄奘一系所淘汰。
摄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形成比较早的一个宗派,虽然在唯识宗出现后便退出了主演的角色,但是它丰富了佛法义理,为后来盛唐时佛教奠定了基础。
如果追流溯源,制旨寺(今光孝寺)便是摄论宗之祖庭了。
俱舍宗,是依《俱舍论》而立的小乘宗派,为我国十三宗之一,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伦,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摩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传统之说。
陈天嘉五年(564年),真谛大师在制止寺传译《阿昆达摩俱舍释论》,同时作详细讲解,弟子记录成《义疏》,到闰十月译成讲毕,共论文二十二卷、论偈一卷,《义疏》五十三卷。
天嘉七年(566年)二月,又应请重译再讲,光大元年(567年)十二月完毕,前后皆慧恺笔受,这就是现行的《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通称旧论。
弟子中以慧恺弘传《俱舍》之学为最。
真谛圆寂后,弘学《俱舍》的有道尼,道岳、慧净、僧辩、玄会、智实等人。
著名的唐玄奘法师(600-664年),早年也曾在长安从道岳学《俱舍》,后往印度求法,中途在缚喝国向小乘三藏法师般若羯罗咨询《俱舍》疑义,得其精到的解答。又在迦湿弥罗国听僧称讲《俱舍》,后来又就戒贤论师决疑。回国后,以真谛所译《俱舍》,“方言未融,时有舛错”又“义多缺”,遂于651年五月在大慈恩寺重译此论。到654年译毕,题名《阿毗达摩俱舍论》三十卷,世称新论。他的门下的学者神泰、普光、法宝分别对《俱舍》作疏,各三十卷(新《俱舍论》译出后,神泰作《俱舍论疏》,普光作《俱舍论记》,法宝作《俱舍论疏》),世称俱舍三大家,替代了旧《俱舍》真谛、慧恺、道岳的系统,旧《俱舍疏》因而失传。
真谛大师在制止寺译讲《俱舍》后,一时间传习成风,一时间影响着佛法传播的潮流。
旧《俱舍》译讲在制止寺,这么看来,俱舍宗的祖庭也是今天的光孝寺了。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   摘自《中国佛教二千年学术论文集》

作者:广东佛教编辑部编辑

索取号:B94-53/3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