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茶楼
广州茶楼,是广州饮食文化中另一个最具风韵的项目。凡是广州人,无人没上过茶楼的;凡是外地人来到广州,也无不上茶楼尝尝风味的。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因此,茶是中国人民的最古老的传统饮料。
广州人饮茶何时成为风俗,无可考,但最迟迟不过唐宋时期。因为那时,大批中原官宦和商贾为避灾祸南移来到岭南后,将中原上层人士早已兴起的饮茶雅风,带到广州而影响所至形成习俗的。再一个是,广州是我国最早的茶叶出口商港之一,从此来看,广州人的饮茶风俗,当是有久远的历史了。但就茶楼业何时兴起,各有说法,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应是清朝早期的事,据黄曦晖先生(他建国后长期在广州河南工商联工作)在其《记广州成珠茶楼》一文中写道,“解放前广州的茶楼数百计,成珠(茶)楼是其中历史悠久的一家,至今已有二百四十多年的历史”。他的证据是,“在解放前的茶楼业同业公会旧址(现桨栏路茂泰茶庄内进)中,存放着一块樟木的木刻牌匾,上面刻有清朝乾隆年间成珠楼的名字。从这块牌匾所列的年份来推算,至今应是二百四十多年了。”黄先生的文章可能是十多年前写的,如果从乾隆“摊”到现在,那是二百五十多年了。
根据拙编《广东民俗大观》所载,广州出现第一间较为体面像样的茶楼,是清光绪年间设于当时的商业中心十三行的“三元楼”。开始时广州的茶楼不叫茶楼,而叫茶居,如有名的第珍居、五柳居、永安居等。自有三元楼后,大家才把茶居称做茶楼,这也是清光绪中叶以后的事,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当时无论是茶居或是茶楼,室内装饰,多为古代风格,室内间隔多采用“满州窗”、有图案的彩色玻璃、人物山水花鸟画,有些则写上唐诗宋词,诗画相配。外部建筑极具豪华,浮雕彩门,时花盆景,院内则小亭、流水、九曲流觞,设计布局,全为园林特色,建筑、装饰、陈设,清幽雅致,古色古香。
茶楼的点心讲究精、美、新、巧。命名或取其意,或取其形,或取其选料,或兼而有之,尔雅有趣,很有文化意蕴。近百年来,名茶楼竞争激烈,名出奇招,师傅们博取国内外中西餐点的精华,不断改进、创新技艺,千方百计迎合顾客的欢心。十八甫的陆羽居茶楼的名点心师郭兴独出心裁,首先推出“星期美点”,深受广大茶客欢迎。这个新招儿一出现,各茶楼便竞相仿效,形成了广州茶点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促使广州的点心制作技艺迅速提高。现在广州茶楼供应的糕点品种可说是日新月异,难以清数,但较为普遍的有:星期点心、常期点心、四季点心、席中点心、旅行点心、节日点心、早午夜中西茶点,以及原桌点心餐等,十多种类型。这些点心各具广州和时代的特色。
广州人上茶楼,除了有着悠久传统风习以外,一是当作方便的早餐;二是为了款亲待友;三是商人当作洽谈生意的场所;第四也是情侣约会、相婚定嫁的场所。普通的茶馆如街边大排档,也开设了早晚茶市。茶楼的一般规律是:每天拂晓,约五点钟左右,茶客们便等候在门外,当店门徐徐开启之后,人们便鱼贯而入,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席位落座。这些赶早的茶客多是工人、商店职员的赶早市的菜农,他们花短短的十来分钟匆匆吃饱肚子后便离席而去。接踵而至的是一批批从公园、从大榕树下蹒跚走来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他们手里或卷上一扎报纸,或执上一把健身长剑,入座在长年不变的位置上,一旦今朝有谁缺席,便一目了然,互相询问,探清究竟。他们十分注重友情,人们边谈边饮,没有两三个小时是不会离台的。他们谈论的话题,既无所不及,又往往老调重弹。诸如昨晚的电视新闻、今早的报纸消息;深圳的股市行情,东街的肉菜价格……,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不成为他们的喝茶佐料。当服务小姐或茶友为其斟菜时,便两个手指轻点桌面,表示谢意。相传这个礼俗,是始于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出巡期间,因即兴之所至,顺手执起茶壶给随行人员斟茶。仆人们在外不敢行下跪大礼,以免暴露了皇帝的身份,便巧妙地想出一个简便的办法,用双指屈于桌面,表示跪谢,此礼后来传到广州民间,便成了一种礼俗。一盅两件三个小时,不亦乐乎。
在高档的茶楼酒店里却是另有一番情景:装修极显豪华,大堂、雅座、冷风、暖气、乐曲悠悠。这些茶客多是商人、大款、政府官员、上等人家、中外高客,都是有一定“质量”的人。他们上高档茶楼,也并不全是来此“叹茶”,而是为了礼客,洽谈生意,或者相约到此商议事情才来的。近年来,本无饮茶嗜好的青年男女,为了交结朋友,松松紧张的情绪,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这个行列,茶风日盛。茶楼的早、午、晚市,几乎座无虚席,顾客盈门。据统计,现在广州共有大小茶楼近500间,座位20余万个,每年茶叶消费量在500多万公斤,人均消费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广州人的饮茶之风可见一斑。

文献资料来源:2000年2月   摘自《广州民俗》

作者:朱小丹主编

索取号:K892.465.1/2

本馆校对:詹苹苹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