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开发最早的游览地
越秀山早在南越国时便已辟为风景区,最早开拓的地方是越王台。据《大明一统志》称:“越秀山在府城内稍北,耸拔二十余丈上有越王台故址,昔赵佗因山为之。”每年三月三日,赵佗都要到这里登高娱乐,歌女在台上奏乐歌舞,故又名歌舞岗。韩愈诗中有“乐奏武王台”之句,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越王台空间在哪里,据现存的史料分析,在今五层楼东,即美术馆附近。南宋方信孺《南海百咏》引刘恂《岭表异录》谓:唐时冈上犹有古台基,李玭在遗址上筑亭,作为纪念。郑愚又加心修饰,更加美丽,故在唐时已开始注意这一古迹,唐人常到此登高赏月,饮酒赋诗,曹松便有《南海旅次》诗一首曰: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催霜尽,海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主刘进一步加以开辟,从山脚到冈前,用石块铺了一条登山大道,名曰呼銮道。道两旁遍植金菊、芙蓉,刘与群臣在此赏花游宴,又名游台。
宋人著作《番禺杂志》和《南海百咏》,对越王台均有记载,言冈上黄花逛逦,为九月登高之所。方信孺还有诗咏曰:
万山衮衮尽东来,高处犹存百尺合,
回首旧时张乐地,一杯重与酹苍苔。
元军攻进广东时,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当他被押解北上路经广州时,遥见高高的越王台,忍不住悲愤地赋诗一首曰:
登临我向乱离来,落落千年一越台。
春事暗随流水去,潮声空逐暮天回。
烟横古道人行少,月堕荒村鬼哭哀。
莫作楚囚愁绝香,旧家歌舞此衔杯。
由于不少忠臣义士,慷慨激昂的吟咏,越秀山更是名声大震。因此到了明代,又作了进一步的开辟,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永嘉侯朱亮祖在这里建镇海楼,“凡五层,高十余丈”。永乐元年(公元一四0三年),都指挥花英又在山巅建观音阁,在半山建半山亭,把越秀山点缀得更加美丽,屈大均对当时的景致曾有过这样的描写:
是楼巍然五重,下视朝台,高临雁翅,实可以壮三城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者也。……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进入清朝,越秀山又建了许多寺院庙宇,如应元宫(顺治十七年建)、龙王庙(雍正三年建)、关帝庙(雍正三年建)。还在顺治十三年重修了三元宫(在越秀山南麓,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所建,为一道教建筑物)。一时香火十分旺盛。到了清朝中、后期,越秀山又成了名儒讲学之所,如学海堂,文澜阁,菊坡精舍等,都是在这个时期相继建立的。其中菊坡精舍就是由当时著名学者陈澧掌教的。

文献资料来源:1984年   摘自《广州说古》

作者:邓端本编

索取号:K928.7/50

本馆校对:黄国伟

查看相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打印